厚植文化底蕴 推动“三创”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1-12-07 09:46:16
分享到:
各位专家、各位同仁:

 
大家好!

 
党的十八以来,国家将厚植创新创业文化、加强文化引领放在突出位置。

 
2015年国办发36号文件《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明确指出:“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文化引领是国家规划的“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发展基点,是长远的战略考量。

 
2021年9月22日,国办发35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35号)提出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18条措施,进一步深化了2015年国办发36号文件精神。在文化引领方面进一步提出培育创客文化,营造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环境,形成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

 
当前既具有文化引领的现实基础,又具有文化引领的迫切需要,亟需将文化引领提上最为主要的日程,以此来弘扬敢为人先、追求创新、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习惯。

 
一、中国具有厚植创业文化的土壤

 
“研究一种教育,必须研究产生它的文化基础”,新时代是创业的时代,创业文化是新时代的灵魂。创业文化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以为社会培养各种适用人才为目的,它并非是当前社会特有的新生事物,也不是一种“西方舶来品”,更不是一成不变的。

 
我们要探究的第一个核心问题是“中国是否具有厚植创业文化的土壤”?

 
文化传统是人类不可逾越的基础,对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在人生发展和创新创业方面,无论思想和行为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深入探究其中所蕴含的创业文化因素,是我们把脉创业文化发展历程的重要基础。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着深刻的复杂性,有有利于个人创业的一些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得以保持和延续,比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体现的刚健有为的奋进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所传递的修身尚德的道德精神,前者是刚强不屈、奋发有为的奋斗品质,后者是激励人们修身为本、不断自我完善的高尚人格和道德情操,这些都是当今开拓进取、迎难而上创业文化的精神泉源;再如“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文化中所传递的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几千年来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将大局观念、担当意识浸渍到中华儿女的骨子里,这也为新时代推动爱国主义精神转化为强国报国的自觉行动奠定了丰厚的文化基础。同时,《诗经》中“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大学》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日进日新的创新精神的重要体现,而自古以来历代帝王创立基业、大商巨贾创办实业、平民百姓创获家业,都蕴藏着兴邦致用的创业精神,这正是激励中华民族不断创新、不断前进的思想文化源泉。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在长期传统社会中形成的“板结的政治—社会结构”、“僵滞的经济—产业结构”、“保守的文化—社会心理”也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巨大阻力。特殊的国情基础和文化传统,使创业文化首先要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奋进、尚德、责任、创新等精神都为创新创业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我国在各发展阶段所体现出的创业精神、创新意识更是为创新创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打牢根基。2013年11月8日,习近平在致2013年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活动组委会的贺信中明确指出:要传播创业文化、分享创业经验、弘扬创业精神。今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再次强调“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一个时期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的重大战略意义,强调“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并寄语广大青年“要敢于做先锋,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创业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创新创业”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理念成为新时代创业文化的内涵,当下,创业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也不仅仅是一种经营的模式,而是一种全新的价值导向、生活方式和时代气息。由此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中国具有肥沃的厚植创新创业的文化土壤。

 
二、创业文化能够推动创新创业发展

 
既然有了创业文化的基础和土壤,那么创业文化何以能够推动创新创业发展?这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第二个核心问题。

 
一是繁荣创业文化有利于优化发展创新创业的需求侧管理。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数次都提到了目前经济发展的“卡脖子”问题,这对应了我国创新创业发展现阶段存在的“核心竞争力低、创新动力不足”等瓶颈限制。而想从根本上化解这一矛盾,就必须通过推动创业文化建设,引导大家从优化创新创业的需求侧管理入手,将个体创新创业的价值需求从眼下需求延伸到中长期需求,从个人需求发展到社会需求。一方面,当前我国仍不同程度存在着部分人为了创业而创业,为了短暂的经济利益而创业的现象,特别是针对以大学生为首的国内高素质人才而言,其自身的创新创业内在动力有待深层次激发,创新创业主体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独立、自主的创业价值观亟需重点培养。另一方面,我国当前所处的经济转型期,两个重要发展方面无论经济体制的变革,还是产业结构的变革都需要在社会整体创业价值观转变的基础上推动进一步发展。深化创新创业精神品质培养,转变国内社会的整体创新创业文化价值观念,以适应社会转型需要,“需求侧”管理的改革迫在眉睫。

 
二是厚植创业文化有利于带动创新创业发展的“供给-需求”平衡。我们都知道,于供需间寻求最佳的平衡点是结构性改革调整的必需。因此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以及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影响下,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未来“十四五”期间,创新创业发展究竟应如何从“提高内在动力”角度引导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高素质人群,调整需求侧改革与发展,更好实现全社会的“创新引领创业、创业推动创新”的创业文化氛围,让技术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国人自己手里,真正实现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扎实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想是创新创业下一步发展需要更深层次完成的结构性改革要求,也是当前创业文化演变发展的时代使命。即未来创新创业发展要扭住创新创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管理,在全社会创业文化价值观调整的基础上,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更好地完成创新创业预期的发展成效。

 
三、厚植创业文化,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进入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换期,但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有些行业领域仍然面临着难以降解的创新阻尼效应,自主研发投入不足、创新活力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等问题。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肩负着推动创新中国建设的时代使命。中国的发展需要中国原创的核心技术,也需要具有增值效益的商业模式,但归根结底是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人才。因此,营造出“进取、开拓、创新”的创业文化氛围,是现阶段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文化是教育的基础。我们探讨的第三个核心问题是,如何厚植创业文化,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从政府导向、教育导向和社会导向三个方面着手。

 
01、坚持政府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纵观创业文化在我国各阶段的发展脉络,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均与当时国家发展的需要密切相关。创新创业教育正是新常态下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性选择。

 
首先是把政策固化为制度。政策是方向和目标,是制定制度的基础,制度是行为规范和具体准则,是政策的具体化。在政府主导下,以创业教育为基础,以创业支持为重心的政策相继推出,依据国家创新创业政策健全创新创业制度,从创业资金、创业场地、创业能力等多方面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其次是把制度上升为文化,创业制度是国家、政府和民众对创业的基本态度、价值理念以及行为规范的集中反映与体现,优化创新创业制度环境、破解创新阻尼效应,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攻克核心关键技术的重中之重。“十四五”已经开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业已开启,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从宏观层面,既要从制度上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也要从具体途径中,将隐性的创业文化融入到创业制度的运行实践之中,既要通过制度与规范来促进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育,也要通过激励与支持制度等人文关怀给学生专业支持与职业帮助,让制度中蕴涵人文精神,并上升为一种文化的力量,只有让这种力量洞察并深入民众的心灵,创业文化才能够让他们接纳、认同、执行并自觉践行。

 
第三是把文化变成新的“指挥棒”。当前,全国正在“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向改革开放要动力,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不断增强我国在世界大变局中的影响力、竞争力”成为全社会共同的奋斗目标,无形之中形成的“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已经成为全国人民公认的价值标准和指向。尤其是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新时期的教育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可以说,《总体方案》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来说,“破五唯”又一次明确了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对学生成长成才发挥着“指挥棒”作用,未来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促进教育发展活力,培养人才主动创新思维。

 
02、坚持教育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教育承载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在近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新征程中针对产业薄弱环节,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搞出更多独门绝技至关重要。“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因此,厚植创业文化的主阵地在“教育”,教育最核心的就是“塑造”。

 
首先是塑造灵魂。如何引导学生将小我梦想融入大我情怀,将自我发展置身于中国大势和世界潮流之中,将个人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的培养升华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需要,这正是教育的职责所在、使命所系。“塑造灵魂”不是外在灌输或者强加给人的,而是通过教育的方式唤醒人对真善美本身的体认与理解,唤醒人生命内在的创造本能与冲动,这既是人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因,也是人实现自我、展示自我、张扬自我的基本动力。

 
其次是塑造生命。一是塑造自由的教育对象,倡导学生依据社会需求、身心发育发展规律和特点、兴趣、爱好,对于教育的内容、方式、途径、手段等进行自由选择。二是塑造自由的教学观念,改变千人一面的目标模式和整齐划一的教育教学观念,尊重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不同走势的成才标准,因材施教,追赶教育多样化发展的潮流,给予学生以自由、自主的成长和发展空间,使学生在接受道德和法律约束的同时,最大程度激发其内生动力,充分发挥其潜能。三是塑造自由的人格发展,充分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与优长,重视培养学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自我探索意识,所谓“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营造出“打破定式、敢为人先、谋求创新”的良好氛围。

 
第三是塑造新人。创业文化中的“新人”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在于人才培养理念之新,教育以要“创造的激情、创造的意识和创造的能力”为目标,在开放中创造。当下是一个开放的时代,要有开放的思想和理念,更需要开放的教育,要倡导教育教学过程的开放、教育资源和教育条件的开放、教育思想与教育文化的开放,但本质上是人才培养理念的开放,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育单纯强调学生知识性学习的人才培养方式,注重对学生实际能力获得的养成与锻造,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增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打开了人才培养的多种可能性,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的“创造”。二是教育方法之新,要培养真正具有创造力的人,就要不断反思教育教学方法、内容和观念,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不但能传道、授业、解惑,更为重要的是具备能够反思、批判与归纳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也具有反思、批判与归纳的能力,这是“塑造新人”的本质。与此同时,学生是有主动思考能力、独立判断能力、自主研究与学习能力的知识发现者,学生要在反思中认识知识、掌握和运用获得知识的方法与途径,并在当下或者未来的某一时刻,能够在反思中推进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创造出新的知识。

 
03、坚持社会导向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经从尝试探索阶段发展到细化分层、多元发展的新阶段,但也仍存在“学校热、企业冷”“大众对‘创新创业’认知模糊”等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向未来,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要实现高水平纵深发展,需要将创业文化植入社会文化生活之中,使创业精神渗透和弥散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崇尚创新、包容失败的创业文化氛围。在社会上建立起“家庭-企业-媒体”耦合机制,牵引三者之间形成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才能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精神上的感染、熏陶与教化,促进创业文化的传递、传播与创生。

 
其一是家庭文化感染,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上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家庭文化是一个家庭世代承续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较为稳定的生活方式、生活作风、家庭道德规范以及为人处世之道等,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庭文化,就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价值追求,也就会有什么样的事业成就。当今一些家喻户晓的企业家中,也有很多受到家庭文化的感染,家庭文化是植入人们身心深处最初的文化认知和文化基因。

 
其二是企业文化感染,企业文化是创业文化萌生、发展的肥沃土壤,也是实现精神感染的重要平台。一方面优秀的企业文化是能够得到广泛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和使命感,它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动方式,它可以成为催化剂,使人的潜能发挥出来,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社会环境中都感受到取向一致的文化感染,激发出他们创业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另一方面企业选人用人的改变,也会影响创业文化的形成,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创办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方法就会随之发生改变。

 
其三是媒体文化感染,社会文化是社会价值坐标的具体体现,媒体作为社会舆论传播活动的主渠道,更应该成为创业文化宣传的主渠道。中国的文化传统与现实国情决定了当下大学生的发展已经不仅事关他们个体发展的未来,而且也包含着整个家庭和国家的期待。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媒体资源,通过典型宣传、舆论造势、价值引领,营造“崇尚敢为人先、勇于突破”的社会舆论氛围,引导全社会从崇拜权威转向勇于挑战、从执迷成功转向包容失败,从大学生到社会民众对创业价值认同在思想上引发共鸣,才能使创业文化真正触及大学生心灵深处。

 
个人简介

 
王占仁,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现任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高层次人才“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首批“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吉林省人民政府“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首席专家。长期聚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取得系列研究成果。创立“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形成“导论”“通论”“概论”系列论著。《“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导论》获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通论》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在《教育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等刊物全文转载或论点摘编。

 
文章来源:创新创业创造5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