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如何高质量发展?学校、企业、专家共商“产教深度融合”

2022-06-30 09:54:56
分享到:
今年5月1日,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开始施行。如何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如何看待新职业发展前景?在2022新京智库春季峰会“人才之策”论坛上,职业教育领域各方代表就产教深度融合、职业教育数字化发展等热点话题分享了他们的观点和建议。

 
学校和企业应形成良好合作运行机制

 
在新职教法中,将原来“产教结合”说法升级成了“产教融合”,并强调“产教深度融合”。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孙诚指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得以发展的根基。新职教法提到要解决“校热企冷”的问题,特别是鼓励企业能够积极投身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合作模式中,激励企业参与到职业院校改革中。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两个办学者能够共同、共进、共谋,最大获益者是教师。”孙诚说,职业院校老师大部分还是从学校到学校,缺少社会经验。如果校企合作,尤其是深度融合,老师对企业所需人才的诉求摸得更清,才更有利于人才培养方案。

 
那么,学校和企业如何才能把握住双方需求协作发展?

 
丰台区职业与成人教育集团党委书记、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校长赵爱芹表示,职教法中明确提到,职业学校应该在招生、就业和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和企业紧密结合。国家鼓励、支持企业深度参与学校的办学、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并且给予一定优惠政策。企业中还要设置院校教师岗位,要和学校共同实行学徒制等等。

 
她认为,在微观层面,学校和企业合作应注重几个方面,一是站在共建、共赢、共享的视角,有共同的理念、共同服务的目标;二是真正实现专业建设,双主体育人,共建重点专业;三是学校和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和合作运行机制;四是实现重点项目同步、人才培养同步、整个企业的产能提升同步等。

 
民办教培企业可发挥“连接器”作用

 
中公教育多年来在职业教育领域也在不断探索,谈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公教育集团联席CEO何玓表示,在新职教法颁布之前,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是分段化的。所谓分段化,是指学校完成人才培养后,社会培训机构对其进行通用类技能培训,走入企业里后,企业对其进行入职培训。三方共同对一个人才进行分段化培养。在此过程中,有很大的社会资源、包括教育资源的浪费。

 
“新职教法公布后,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是把过去分段化的人才培养方式,转到如何能够把各方主体融合到一起,这也是发展趋势。”何玓说,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主体有其特长和优势。他举例说明,企业需要用工,企业也需要人才,企业的苦恼在于,学校毕业人员的技能无法适应企业的现实需求,而学校毕业学生的痛点在于,职业院校教育的很多内容常与最新的市场需求、企业用工需求脱钩。

 
“在这中间,民办教培企业是能够发挥好中间件、连接器的作用,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里,连接好企业、高校、职校三方共同的力量,成为力量的连接点。”何玓说,社会发展到今天,可能每个人都会在职业生涯中面临一次或者几次职业技能的提升。中公教育在中间起的作用是赋能给企业和职业院校,把人才培养的三段化变为一段化,节省整个社会资源的投入。

 
过去,职业教育主要是由政府举办,新职教法提出支持社会力量依法参与联合办学,举办多种形式的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

 
孙诚表示,新职教法特别提到国家鼓励发展多种层次、形式的职业教育,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平等参与职业教育。可以动员企业的更多力量,聚焦国家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企业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另外,还有一个非常好的信号,举办职业教育的主体不局限在政府。

 
面对多元办学形态,企业也在做准备。何玓介绍,中公教育目前已经快速推进了几十家全国职业院校的联合办学。“我们希望实现招生、教育、就业一体化管理,把招生标准和用人标准相结合,把整个教学标准跟生产标准相结合,包括订单化的人才开发、定制化的课程使用。”何玓说,要落实一个概念: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这是最后终极要实现的目标。

 
何玓表示,中国大量产业人才聚集在二线、三线城市,中小企业有大量用工和用人需求,如何满足这种需求,如何做好对接,是企业市场契机和历史发展机遇。

 
数字化发展是构建职教高质量体系关键

 
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数字化、信息化的助力。孙诚表示,教育数字化已成为教育部今年的头号工程。3月28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正式上线,职业教育是四个板块之一。

 
她指出,职业教育数字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工程,国家在职业教育发展上投入了很多,但是,职业教育专业具有复杂性,它所培养的人才要通向各行各业,而各行各业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不一样的。如何供给庞大的人才需求,数字化系统是支撑方式之一。

 
“未来我们希望职业教育数字化平台坚持内容为王,职业院校面临行业的复杂性,能够共享内容非常重要。还要为我所用,会应用很重要。”孙诚说,老师会操作还不行,还要会分析平台所生成的数据,能对数据进行二次开发。职业院校的老师们,尤其是年轻老师,未来职业生涯的路还很长,要尽快融入到数字化时代。

 
赵爱芹认为,数字化发展是职业教育高质量体系构建的一个关键,也是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和高质量就业关键,尤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各行各业数字技术、数字产能的提升,让职业学校的数字化教师素养以及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场景、数字化人才培养都成为非常关键的一环。

 
她介绍,其所在学校是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学校有物联网专业,2010年建设物联网专业时的定位是要为数字校园建设赋能,同时把所有传统的专业进行数字化的赋能,形成“物联网+”的专业发展。目前,学校重点建设的是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技术的智能化提升,也是学校建设的重点。

 
教师如何适应数字经济下职业教育供给?赵爱芹认为,首先是理念定位,重塑教学模式。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思维等,都是教师要改变的。双师型教师核心特点在于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真正数字化的专业能力提升也是关键。同时,教师应该提升数字化的跨专业资源整合能力。

 
新型职业涌现,专家支招如何甄别培训机构

 
就业是职业教育绕不开的话题,如何消除对职业教育的就业歧视?

 
孙诚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首先是希望政府录用的大门向所有人开放,不能明文规定“只要本科生”,任何一个单位的人才是有梯队的,各个岗位各有其能;二是解决职普融通问题,做好职业教育的宣传工作,让大家知道各行各业都能出彩,都可以成功;三是要加大社会宣传力度,讲好职教毕业生故事,不仅是高端的大国工匠,也可以在平常岗位中出彩。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和变化,新型职业不断涌现。如何看待新职业的发展前景?北京市朝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委书记、局长毕重伟表示,随着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特别是5G、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涌现了很多新型职业。从2019年以来,人社部共发布了56个新职业,这些职业覆盖广泛,主要涉及高新技术、新兴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比如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员、网约配送员、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等,随着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够很好地服务于当下需求。

 
从北京市和朝阳区来看,北京市人社局在2021年发布的“两区”建设人力资源目录中,就把集成电路、智能装备行业中的相关新职业列为“急需紧缺职业”和工种。从朝阳区2022年第一季度人力资源市场监测报告来看,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芯片设计、智能驾驶五个重点领域涉及的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人员、工业视觉系统的运维人员以及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等新职业,都为急缺急需的人才。给企业、研究机构如何更好地形成产研企业结合,提供更好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了借鉴。

 
与此同时,伴随着新型职业而来的,还有各类针对新型职业培训的机构,各种培训、考证广告让人眼花缭乱。对于如何甄别职业技能类培训机构,毕重伟给消费者提供了实用的建议。

 
毕重伟表示,首先要看它是不是具有培训资质。培训机构要开展职业技能类职训,必须要经过人社部门审批,取得办学许可证,如果没有办学许可证,培训是不合规、不具备法律效力的。“消费者如果想要甄别哪些是合规的培训,很简单,登录北京市人社局的官网查询就可以。”

 
“关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真伪,也要做一个鉴别,要看认定机构是不是具有发证的资质。”毕重伟说,2017年以来,国务院进行“放管服”改革,技能人才的评价主要是通过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主要是由社会评价组织来开展,这些社会评价组织也需要到人社部门备案。据统计,目前北京市一共有24家社会评价组织能够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评价认定工作。消费者也可登录北京市人社局官网进行查询。

 
毕重伟提醒,有的培训机构承诺包过,不过退款,实际上涉嫌虚假宣传;承诺证书可以挂靠取得高额回报,这是不合法的;另外,有的培训机构为了获取消费者信任,称自己是指定培训机构或者是官方授权培训机构,但官方层面不存在指定和授权,培训机构有资质就是合规的,没有取得资质就属于不合规。

 
毕重伟同时还提醒消费者缴费前要做两件事情:一是一定要与报名的正规培训机构签订合同或者协议,而且要注意退费条件和流程等细节;二是要做到对公转账。“费用一定要交给培训机构的认证收款账户,千万不要交给销售人员或者是其他个人。”

 
文章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