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学院孙志明:用“互联网+”思维促进教育教学变革

2016-09-13 10:37:37
分享到:
国际关系学院副校长孙志明

运用“互联网 +”思维精细化服务教育教学

“十二五”期间,我校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在完成一系列教学平台建设的同时,提出“精细化服务教育教学” , 运用“互联网 +”思维,让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我们从课程建设出发,开发应用系统,充分挖掘教学内容,培养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使教师和学生得到更好的教与学体验,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创新改革的推动作用。

外语学院开设 《英美报刊选读》是我校传统精品课,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多采用教师选取教材、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教师的工作量极大,教学的互动性明显不足。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英语新闻以网络形式出现,其时效性更强,获取更为便捷。我们的老师试图寻找时效性强、文章结构清晰、内容有吸引力的英语新闻作为阅读材料来替代传统教材,但苦于专用系统的短缺, 不得不使用人力上网搜索, 耗费极大的时间和精力,效果却并不明显。同时,因为教材的时效性不足,又无法照顾不同学生的不同阅读兴趣,所以,这门课的教学基本停留在语言教学本身的层面。

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授课教师结合教学经验,对课程在互联网环境下的转型发展提出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建议。教师与技术部门双方通过深入调研和讨论,确定了建设我校“英美报刊选读系统”的目标,即针对英美报刊选读的课程特色,构建了一个可以在任意主流终端使用的网站系统。目前,这一系统已经投入使用。该系统可对当今全球主流的英语新闻媒体网站上发布的新闻做到实时采集、存储、抽取、检索以及分析, 方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使师生能够便捷、高效、直观地获取相关知识。


运用“互联网 +”思维推进学生德育工作
 

“互联网 + 德育”概念的提出不仅创新了学校的德育生态,还成为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力推手。

首先,网络化社会丰富了德育工作的内容。基于网络的自由属性,学校的德育工作时空得到了扩展,课堂内外、网络上下都成为学校德育的工作阵地,教师八小时内外都可以保持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及时发现问题,快速处理各类突发事件。可以说,互联网时代的学校德育工作已经由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由校园内延伸到校园外,由国内延伸到国外。

其次,网络化有力地推动了德育工作的现代化。网络信息的传输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涉及全球的政治、经济、 文化、 科技、 体育、 卫生等各个领域, 覆盖面很广,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教育资源。社会网络化充实德育工作的内容,即使是在校园网上,只要提高网络信息在思想、道德、文化和科技方面含量,就可以帮助学生明辨是非,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再次, 让网络成为学生获取知识、 表达心声的平台。近年来,我校的媒资平台建设稳步发展,除满足教育教学、资源更新外,还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面对网络上丰富而复杂的信息资源,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合理利用网络信息是“互联网 +”下德育工作的新课题。我校的媒资平台正是基于“互联网+德育”创新这个理念不断建设和完善的,设置了包括“校园文化” 、 “党宣园地”在内的九个大类内容,从各个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健康、丰富的德育信息资源。
 

统筹规划、系统推进校园信息化
 

可以说, “十二五”期间,我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质的飞跃, 为 “十三五” 规划建设、 创建 “智慧国关” 、 “互联网 + 国关”的建设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教

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性保障。不足的是师生对校园信息化、智能化的使用与我们的期望还有不小差距。与此同时,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还不够扎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校园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因此, “十三五”期间我校将坚持服务教学科研、服务师生、 建设智慧校园的发展理念,重点做好三个方面工作 : 一是统筹规划、协调推进我校信息化工作,既重建设又重应用,既重管理又重服务,既重物的质量又重人的素养 ; 二是加强领导和团队建设,提高全员的信息化素养。要切实发挥学校信息工作领导小组、校园规划领导小组的作用 ;三是扎实做好基础性工作,完善信息化平台。

高校信息化建设正逢其时, “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更新观念,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工作水平,夯实信息化建设基础,提高全校师生的信息化素养,为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发展、为实现“把国际关系学院建设成为富有特色的一流大学”的目标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持和可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