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面面观:1个核心、3个难点、4个误区和3个突破

2017-09-08 09:31:20
分享到:
 
 
 
 

创新创业教育已然成为我国当下高校工作的重点之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大学发展转型的一次挑战,也是提升高等教育整体实力的一次考验。高校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直接主体,必须通过创新学校内部管理机制和育人模式,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创新创业精神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首先要厘清其目标与核心。创新创业教育并非是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必须开展自主创业,而是重点对学生人格品质、头脑思维和能力素质的培养。其中,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是核心。换言之,创新创业教育的重中之重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何谓“创新创业精神”?它集中表现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这种精神本质上是对自我的挑战,即要求大学生不沉迷于安逸的现状,对自己的职业和人生进行主动规划与探索,养成负责任、能受挫的心理素质。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需要高校孕育出创新创业的文化,即要大力鼓励探索与冒险,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客观判断,以积极的、契而不舍的精神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出现了一种“重创业、轻创新”的倾向,这实际上是对“创业”误读的结果。事实上,创业教育是一种基本能力与素质的教育,也是一种开发个体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教育。大学生不再单纯是就业市场中的“被挑选者”,他们有能力通过不断的探索、尝试与合作,发挥个人的无穷潜力,实现自己的“奇思妙想”。最后,创业教育也是促进个体融入社会的有效途径,个体要走向创业成功,就必须与人合作、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必须具备有效的沟通协调能力。可以说,创业教育与人的全面成长是密不可分的。

  创业的源头来自创新。可以说,创新是一种精神的追求,创业则是一种行为的表现,创新创业实则是一种表里的关系。只有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和教学才适宜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才最终能够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如此就需要改革传统的大学课程和教学体系设置,开展以能力发展为导向的个性化教学,为此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特别是教师评价模式,从而引导和鼓励教师开展创新教学。

 

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三大难点

 

        当前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面临有许多困难,其中最突出的难点就是缺乏足够的合格的师资。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基本要求是教师必须具备创新创业的精神和素质,如果教师不具有创新创业的基本素质,很难培养学生具有相应的素质。然而不少教师教学观念陈旧,不愿意走出灌输式教学的“舒适圈”。这在地方本科院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地方院校的转型发展。教师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核心,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就必须首先使自身“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对现实问题的敏感意识,能够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思考自己的科研课题与教学内容设计”,然而当前的师资队伍素质很难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

  难点之二在于高校难以提供足够的合格的课程。目前创新创业课程多以公共选修课或通识课程的形式游离于专业课程体系之外,作为零星点缀,这部分课程大多是为学生普及一些创业的基本知识。而在实质性的创新教学中,也只能通过个别案例来开展。完善的、有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严重缺乏的。课程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载体,建立和推行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此外,目前也缺乏衡量创新创业教育成功与否的有效指标体系。如何判定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有成效的,不能够仅仅看创业成功的少数学生个案。

  难点之三在于高校难以与社会开展有效的合作。双创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培养其用创业思维与行动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目前,社会对于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与成效还持怀疑态度,而企业在与高校合作过程中仍然多以盈利导向为主,关注校企合作是否能够为他们解决技术问题、带来直接收益,对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工作的积极性并不高。出现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由高校长期以来的封闭式办学模式所致,因为脱离社会实际需求,从而不屑于也不擅长从事与生产一线关系密切的应用型科研。这就导致整个社会缺乏共同育人的氛围和长效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的突破点在于改变师生评价导向

 合格的师资是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保障,也是目前的难点所在,因此,改变教师的评价方式是深化高校改革创新创业教育的突破口。具体而言,高校应该在以下三方面大力作为:

  其一,鼓励教师开展应用型科研。科研能力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成长的基础。创新创业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自己要从事应用导向的科研,并善于指导学生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不能够再单纯地照本宣科,传授一些连自己都不知道具体发挥什么用处的“书本知识”。其次,教师要深入企业、了解市场,能够捕捉专业最前沿的社会需求,将这些转化到平时的教学之中。

  其二,改变对教师的评价导向。评价指标是教师行为的指挥棒,在目前的教师评价中,教学被放在了边缘的位置,而科研成绩则直接关系教师的升迁去留。这种政策导向使许多教师对教学产生了“应付”心态,而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之中。对教师科研的评价,又简单地量化为论文、课题、奖励的数量和级别,也难以衡量出“真正”的科研水平。要教师重视问题导向,突出对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锻炼,对教师的评价必须扭转“唯论文至上”的风气,强化对教师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应用型科研的引导。

  其三,改变对学生的评价导向。传统教学单一地以学生对固定知识的接受程度作为评价方式,而忽略了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发展。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就必须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必须改变以往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多元成就,尤其是在创造性思维、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表现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其中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当放在首位。这种评价方式就要求师生之间的交往是深入的,教师不能满足于课堂知识的单向传授,而要真正熟悉学生,通过对话、合作,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发展。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应当走出的四个认识误区

 

     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在实践中存在的种种困境与偏颇,多半源于对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上的误区。这些认识误区在高校领导、一线教师以及社会上都普遍存在。

  典型的误区之一是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应将创业成功作为目标。这种误区导致不少高校将少数几个创业成功的学生作为典型进行宣传和标榜,而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真正成效,并未真正触动传统教学模式。少数学生的创业成功是创新创业教育“可遇而不可求”的结果,不能当做创新创业教育的出发点。当前应当构建起有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重视激发大学生在运用专业知识过程中的创新、创意想法,而对于少数有创业冲动、创业尝试的学生,可以组织专门的培训、指导与服务。

  误区之二是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可以脱离专业教育。这就表现在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都是独立于专业教育之外的少数几门创业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等。这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理念有所背离。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融入专业教育之中,而且要走个性化培养的道路,即必须要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性,保护每一位学生的求知兴趣,因为正是这种兴趣带动了个体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求。这也是大学开展创新教学的基本要求。

  误区之三是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对立的。很多高校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只是创新创业学院等个别部门的事情,甚至担忧创新创业教育会打乱原本专业教育的内容和教学计划。显然这种观点仍将创新创业教育视为一种创业技能的培训。实际上只有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创新创业教育才能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只有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专业教育才能在本质上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使学生真正将专业所学应用到将来的职业发展之中。创新创业教育要求专业教育必须走向应用化、精细化。

  误区之四是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不属于大学教育范畴。该观点认为大学教育应该进行高深知识的传授,而创新创业教育偏重于应用性知识的学习,所以与高深知识取向不合。可以看出,这种观点是一种传统的“象牙塔”式大学教育观,与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教育要求相距甚远。创新创业教育包含了传统大学教育的功能。如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就属于通识教育的范畴,对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就属于专业教育范畴,而创新创业教育宗旨就是要启迪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开发学生智慧。

 

 以创新创业教育带动大学精神的变革

 

       创新创业教育的突破不止于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更新人才培养的理念,其更深远的意义则在于它是中国大学自我再造的一次机遇,将引领中国大学精神的变革。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将带动大学知识模式的变革。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大学知识系统从理论型转向实践型。大学教学中的知识必须要能够与现实生活发生联系,与学生的现实困惑发生联系,而不再是停留在书本上枯燥的知识体系上。通过教学方式的改革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他们将成为积极的探究者,不断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与素养。

  其次,创新创业教育将带动大学管理模式的变革。大学必须对知识系统进行重新定位,因为真正愿意从事高深理论研究的教师和学生都是极少数的,对于绝大多数院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应当将重心转向应用性知识的探究和教学,即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解决实践问题,实现在应用层面上的知识创新,并将这种能力传授给学生。如此,大学必须转变对师生的评价方式,确定新的教学管理目标,教学效果要突出体现在学生思维水平、实践能力的提升上。

  再次,创新创业教育将带动大学办学理念的变革。学界渐渐形成了一种基本共识:谁能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崛起,谁就能够引领大学发展的方向。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大学由“象牙塔”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将服务地方、引领地方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大学办学也将出现一个新的评判标准,即只有培养出的学生具备创新创业能力,才标志着大学教育的真正成功。

  最后,创新创业教育将孕育出一种新型的中国大学校友文化,这种校友文化倡导校友积极反哺学校、学校是校友终生的精神家园、获得校友充分支持是大学百年基业的根本等理念,这种新型理念是支撑中国大学走向世界一流大学的真正动力。

  由此可见,创新创业教育将在大学的知识观上、管理模式上、办学理念上和校友文化上引发一系列的变革,最终将引领中国大学的精神风貌产生根本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