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发布

2018-02-02 09:37:42
分享到:
1月30日上午,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涵盖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587个专业,涉及全国高校5.6万多个专业点,这是我国发布的第一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有了标准才能加强引导、加强监管、加强问责。”在第二场教育新春系列发布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质量为王、标准先行,颁布《标准》对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具有重要的标志性意义。

此次发布的《标准》涵盖了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尽管专业类之间各不相同,但《标准》内容基本一致,主要涵盖概述、适用专业范围、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师资队伍、教育条件、质量保障体系、附录等8项内容。特别对各专业类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教师学科专业背景和水平、教师教学发展条件等提出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要求。同时,明确了各专业类的基本办学条件、基本信息资源、教学经费投入等要求。《标准》还列出了各专业类知识体系和核心课程体系建议。

吴岩表示,《标准》有三大特点,一是既有“规矩”又有“空间”,既对各专业类提出统一要求、保证基本质量,又为各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发展留出足够的拓展空间,形象地说就是“保底不封顶”;二是既有“底线”又有“目标”,既对各专业类提出基本要求,兜底线、保合格,又对提升质量提出前瞻性要求;三是既有“定性”又有“定量”,既对各专业类标准提出定性要求,又包含必要的量化指标。

以药学类专业为例,药学类专业教指委主任委员、中国药科大学副校长姚文兵介绍说,标准覆盖全面,涵盖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主要方面和关键环节,但又根据专业特点不同有所调整,比如药学类、制药工程专业在附录部分提供的是课程体系的建议,而临床药学专业提供的是实践教学基地标准,兼顾规范性和灵活性。

据介绍,《标准》在研制过程中紧紧围绕三大原则,第一突出学生中心,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创新形式、改革教法、强化实践,推动本科教学从“教得好”向“学得好”转变;第二突出产出导向,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质保有效度和结果满意度;第三突出持续改进,强调做好教学工作要建立学校质量保障体系,要把常态监测与定期评估有机结合,及时评价、及时反馈、持续改进,推动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就《标准》制定后将如何推行,吴岩表示,首先要让教指委用起来,让高校动起来,把《标准》与“三个一流”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除了对高校的管理者、教师进行标准的解读和培训,使其真正理解标准的内涵外,能源动力类专业教指委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何雅玲介绍,教指委还将尽快修订出台专业认证的指标体系,以《标准》为基准,制定人才评价标准,开展专业认证。

“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是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部工作要点提出的重要任务,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吴岩表示,下一步将依据《标准》做好“兜住底线、保障合格、追求卓越”三级专业认证工作,按照2018年教育部工作要点要求,公布“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版建设专业名单,同时对高校的专业办学质量和水平进行监测认证,适时公布“成绩单”。

吴岩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版形象地称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领跑计划。据了解,该计划将有两大实招,一是推出1万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计划;二是推动鼓励各地建设1万个省级一流专业,建成“国家队”和“省级一流队”,带动中国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据悉,自2013年4月教育部委托92个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启动《标准》研制工作,前后历时4年多,先后组织了数百场工作研讨会和征求意见会,包括50多名两院院士在内的5000多名专家教授参与了《标准》研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