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创业浪潮按照时代划分可分为五次创业,分别是1978年农村改革的第一次创业、1984年国企改革的第二次创业、1992年深圳特区改革的第三次创业、1999年海归回国的第四次创业和2014年“大众创业”的第五次创业。
同时期对应我国的高考录取率分别为6.7%、29.3%、25%、56%、76%(见图1),按照美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关于高等教育的三个发展阶段划分依据,15%以下是精英教育,15%~50%为普及教育,50%以上为大众教育。
然而,这三个阶段,人力资源供给侧出现了显著变化,从供不应求到供过于求,从单向供应到双向选择,高等教育也必须和社会融合,承担“育人”和“用人”的双向责任。
图1 中国的五次创业与高考录取率
创新创业教育是教改的推手
高等教育的教改每年都在改,但是收效甚微,其原因众多,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发展到了必须进行改革的时候了。
根据著名的Miller金字塔原理分层应用模型(见图2),和美国缅因州贝瑟尔国家培养实验室关于24小时学习的平均保持率模型(见图3),高层级的学习方式是Does、Showes How、向他人传授、对所学的内容的立即运用和实践练习,低级别的是传统的“灌输式”学习方式。
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创业精神、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正是文化传承→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模拟演练→实践运用的人才培养模式。
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也必然会成为中国高校教改的推手。
图2 Miller金字塔原理分层应用模型
图3 美国缅因州贝瑟尔国家培养实验室学习金字塔模型
创新创业教育4.0期的由来
按时间划分,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可分为四个阶段:
1999年~2014年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启蒙期,高校学生的“勤工俭学”演变为“创业”,部分高校开设了“创新班”和培养创业精神的通识课,这个阶段叫做“1.0启蒙期”。
2014年6月~2016年6月,国务院下发“36号文”开始,教育部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的大量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正式来临,这个阶段叫做“2.0政策期”。
2017年初,创新创业教育引起了高校和社会的广泛热议,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为了培养企业家还是为了育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绝不是为了培养几个企业家,教育的本质是为了育人,这个阶段叫做“3.0育人期”,是创新创业教育内涵认识的回归期。
2017年开始,随着“十九大”对国家“新时代”的定位,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中国强大的必由之路,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成为“十三五”期间高校的重要任务,这个阶段叫做“4.0育才期”(见图4)。
图4 创新创业教育的四个阶段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计
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定义:1991年,东京创业创新教育国际会议提出,创新创业型人才是指具有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的开创性人才。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是一个体系,首先要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且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动态修订,每一年都要根据市场需求、科技发展方向、商业模式发展方向进行课程体系的修订(动态修订)。
课程体系应包括创业精神、创新思维、创业能力培养,也包括价值观、专业和创新创业融合能力的培养(见图5)。
图5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树状图
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评估标准是否实现了“三全”、“四通”。
三全:是否开设了创业基础课、专业的创业课(创新创业与专业融合)和创业的专业课(创业管理课程)。
四通:是否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和第四课堂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和贯通(见图6)。
图6 创新创业教育的四个课堂体系内容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也应该和学年的阶段结合,在不同的学年设置不同的课程(见图7)。
比如:大学一年级的创业基础课的原则是宽口径、广覆盖,要求100%学生选修,其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
大学二年级侧重对创业感兴趣的学生,原则是兴趣驱动、自我主导,职业生涯规划的方向是未来创业方向,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创业的价值观和创新创业能力;
大学三年和四年级侧重创业精英班开设,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创业实践能力和创业管理能力。
图7创新创业教育的学年占比和培养目标
创新创业教育4.0阶段进入了“育才期”,高校承担了培养国家急需的创新创业型人才重任,新人才观( CAI,创造力 Creativity、美善力Aesthetics、诚正力Integrity)需要具备创造力、美善力和诚正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成为民族振兴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