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典范

2019-09-06 10:11:27
分享到:

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涵是什么?

 

我们理解,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就业的“救命草”,不是挣钱的“孵化器”,也不是学生价值的“鉴别仪”,其本质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为其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素质教育。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创新创业也迈入新时代。

 

今年,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高扬人才培养主旋律,对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进行了专门部署,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中对创新创业教育着重强调了两个核心词“持续和深化”,为新时代我国“双创”工作深入推进升级改造指明方向。

 

为什么持续深化

 

持续深化是抢占新一轮国际竞争制高点的必然要求。

 

科技竞争从来不是单纯的技术或市场比拼,发达国家在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和全球贸易战的同时,背后纷纷加快推动各种“双创”计划,将其作为参与国际竞争和培育新兴产业的战略手段。

 

从美国著名创业基金会的《自由经济的创业、创新和增长机制》、“国家创客日”、三版《美国创新战略》到欧盟的《“地平线2020”计划》,“双创”早已成为全球共识。

 

这意味着我国“双创”发展必须立足全球竞争和开放格局,从教育、产业、资源、人才、环境、服务等多方面加快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实现我国“双创”力量在国内外创新创业浪潮中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角色转换。

 

持续深化是总结“双创”发展十年经验,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必然要求。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需求、时代呼唤,更是大学使命。学校应该建立独立的运作机制,把创新创业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完成培养模式由精英转向大众的转变,实现服务模式从单一向多元的转变。

 

当下重点工作是如何解决“认识欠高、均衡性欠佳、普及欠广”等核心问题,推动高校从创新创业走向创业孵化,从低端供给走向有效和中高端供给,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内涵式发展建设。

 

持续深化是不断满足学生向往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双创”对学生获得感、满足感和安全感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明确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从“双创”的视角来理解,主要体现在为学生提供创新发展的机会不平衡、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水平与创业孵化能力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如果这两个薄弱环节的问题不解决,势必影响高校“双创”工作持续深化和“双创”育人新体系确立的进程。

 

有必要从更为高远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双创”转型在新时代高校“双一流”建设过程中的价值,从破解学生创新能力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进程中对“双创”转型进行更为宏大的阐释与提升。

 

持续深化什么

 

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加快高校“双一流”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必须以“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作为主线,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双创”发展过程中的群众性、竞争性、研究性和开放性,推动“双创”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迈进。

 

群众性强调要全方位推进创新创业,创新创业范围、创新创业主体以及创新创业领域都将向更大范围发展。

 

“双创”责任不局限于创新创业学院,应成为所有学院履行的责任;
“双创”服务不局限于某个学院,应面向所有学院;
“双创”受益不局限于某个优势专业学生,包括所有专业学生。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是我们的追求,要让所有学生享有创新的梦想和追求。

 

要坚持全员参加、专兼结合,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持续开展“创新创业教师教学大赛”,提高创新创业教学水平和质量。

 

竞争性强调要从“大水漫灌”式的粗放扶持转变为全过程“精准滴灌”式推进,变要素驱动为创新驱动。

 

在学校整个“双创”六段链条中,创新创业学院负责三段半的工作,主要完成“前孵化器”功能。

 

第一段在创新创业教育环节,以普惠式教育为重点,突出创新思维引领,保持“教育示范”地位;
第二段在创新创业实践育人环节,以提升创新效率为重点,发挥科技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实践平台作用,鼓励学生自主开发新产品,研发新技术,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引导创新能力向创业价值拓展;
第三段在创业实践和孵化环节,以创业孵化为导向,做好学生创新企业与资本市场和消费市场的对接,促进创新链和资金链、产业链的有效融合。

 

开放性强调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全球化的视角聚集全要素资源,推动“双创”向更深程度发展。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市场,加快在全球范围内集聚整合技术、资金、项目等创新创业要素和资源,进一步挖掘我校创新创业优势,最大限度激发高校学生创业创新活力。

 

多维度筑好创新创业平台,打造“政策+人才+资本+平台+技术+文化”于一体的全要素体系,推进“前孵化器—后孵化器—产业园”的完整孵化链条,构建生机勃勃的创新创业生态。

 

研究性强调要充分发挥各自工作优势共同提高我校创新创业工作的研究水平,引导和培育创新创业卓越人才,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未来创新发展打好基础。

 

要充分发挥高校创意、创新和创业领域的教育优势,深入开展各方面的研究,加速推进创新创业发展。

 

同时,立足区域发展,进行创新创业各要素的研究,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为区域振兴发展发挥作用。

 

怎么持续深化

 

持续深化“双创”的立足点,应从各种优惠政策提供转向创新人才培养。

 

加快建立“双创”制度创新的长效机制,在实习实训、孵化政策、教师政策、国际交流、资金保障等方面加大制度突破力度,恢复创新特长生“绿色通道”政策,实施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建立以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为导向的考评机制。

 

搭建有效的院级创新创业工作体系,开展建立以学科为特色的创新实验室、全面推进院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开设专业特色的创新课程、举办专业学科竞赛等,打造有竞争力的品牌创新创业活动。

 

改善现有“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创设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场域的虚拟现实交互场景,强调创新者的跨学科跨专业知识和创新创建创造知识养成、机会把握能力和不确定性应对思维等核心素养培养,着力从新工科建设、文化传承等手段破解卓越人才培养难题。

 

加大创新创业价值宣传,发掘树立创新创业先进典型,持续开展创新创业“校长奖章”评选工作,大力探索改革创新、干事创业的容错纠错机制,厚植创新创业土壤。

 

持续深化“双创”的着力点,应从单一要素推动转向生态系统构建。

 

优化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各种线下平台资源,举办全球校友创新创业大赛,加快完善各种共享型“双创”服务平台;

 

以三好街双创走廊为载体,充分发挥创业投资的产业集聚和带动效应,促进创新创业要素的充分流动和耦合裂变,推进区域创新“生态群落”的集聚发展;

 

大力推进“共性技术平台+共享创业服务+引导基金”的发展模式,通过共性技术平台吸引新创企业,通过共享创业服务链接新创企业,通过引导资金加快赋能新兴产业;

 

继续强化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创新源头供给中的龙头作用,深化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机制,围绕高校周边打造三好街创新创业走廊、锦联创业园等创新创业生态圈;

 

大力推进区域一体化良性发展的“双创”模式,实现“双创”转型与区域经济协调对接,着力从区域一体化角度破解各地“双创”政策竞争难题,构建政、产、学、研、资等各种关键资源深度融合的开放式创新生态。

 

持续深化“双创”的落脚点,应从一味倡导创新创业转向切实创收创富。

 

要切实把创新者获利的政策落到实处,把“双创”知识积累、养成、转化功夫做足,把“双创”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推动,让更多的创新者实现人生价值。

 

要切实破除政策“肠梗阻”现象,整合学校资源,建立双创(指导)教育贡献在教师职称晋级的规定动作,如同学生毕业必须有两个创新创业学分一样,这样对加大创新创业覆盖面和提升双创培养质量作用非凡。

 

这样的政策摸得着看得见,学生能够得到实惠。唯有这样,学生才会集智、聚力,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增加创业成功的可能性,从而实现从“双创”到创收创富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