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不断完善创新创业工作体制机制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2013年9月,学校整合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就业服务职能,成立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统筹全校学生的就业工作。
2015年6月,学校成立创业学院,设立院务委员会,明确职责分工,共同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
2016年学校成立学生工程训练与创新实践中心,推动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学校还组建了创新创业学生社团——武汉大学创新创业俱乐部,通过“第二课堂”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
2.改善创新创业条件
学校投入2800万元新建62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心,支持学生开展学科竞赛训练、科技创新创业等活动,目前已有51个团体、400余名学生入驻。
在校科技园设立2000平米小型孵化器,支持大学生创办企业和进行成果转化实践。
在珞珈创意产业园建立8400平方米的孵化器,为有一定规模和发展前景的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孵化服务。
学校还支持国际软件学院投入100万元、近900平方米办公用房建立了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特色基地,积极探索和引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
二
构建全覆盖、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武汉大学一直致力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早在2000年合校之初就提出创造、创新、创业“三创”教育理念。学校持续推进“三创”教育实践,将“三创”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三创”教育理念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努力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1.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就业创业实践
在本科教育阶段全面推行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宽广的学术视野和多科学知识背景,着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志趣和发展规划选修课程,选修学分可以达到总学分的40%以上;实行“创新学分”制度,支持学生通过有创新意义的智力劳动成果或其他优秀成果申请学分,创业获奖或创办企业最高可获得10个学分;实行弹性学制,允许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提前毕业,允许学生停学创业并延迟修业年限两年。
2.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
武汉大学创业学院依托本科生院和经管学院,建设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框架包括创新创业基础知识课程、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创新创业专业特色课程、创新创业实训项目四个大类。
学校设立专项经费,支持知名学者、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行业专家与校内创新创业课程师资合作授课,课程内容包括各行业创业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和环节,既有实务经验分享,又有理论和规律指引。
2016年开设了《创新思维与方法》、《创新与创造》、《创新与实践》、《创业管理》、《大学生创业》、《创业金融》、《创业营销》、《创业论坛》和《创业导航》9门创新创业通识选修课,授课人包括中国期货之父、元明资本创始合伙人田源,前1号店董事长、现岗岭集团董事局主席于刚,武汉当代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艾路明,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毛振华等。
全年共有50余位商业翘楚陆续走进创新创业通识课程的课堂,2200余名选课学生聆听知名企业家的创业理论及实践经验。每年有8000余名学生选修创新创业课程。
开设自强创业班,聚集专业知识扎实且有强烈创业意愿和潜质的大学生,通过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学习、企业家创业导师、校内导师的共同指导、创业项目实践、孵化场地和资金支持,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备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
大力推进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启动本科优秀教学业绩奖评选计划,实施导师制,全面推行“烛光导航”工程,加强优质师资对教学的投入和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颁布《武汉大学关于进一步推进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工作的意见》,推动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等优质资源向全体在校学生开放。
三
构建全链条、全要素的创新创业扶持体系
1.构建全要素配合的创新创业扶持体系
学校每年投入50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学生开展自主研究课题、学科竞赛、科研训练等创新实践活动;
投入70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研究生开展科研创新和创业实践;积极争取校外资源,设立1.5亿元的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支持在校大学生和年轻校友开展创业实践;
建立健全校内外对接的孵化体系,从校内实践中心、创业团队孵化器到珞珈创意产业园、大学科技园,形成了完整的创新创业扶持链条,从场地、资金、政策、培训等多方面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
2.构建联动互补的创新创业平台体系
学校积极与地方政府、社会企业建立联动互补机制,先后签订校地、校企合作协议450余份,与武汉、中山、黄冈等多个地方政府和332家知名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共建了113个挂职锻炼基地。
如2013年武汉市发起全国首个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创业的“青桐计划”,武大积极响应并参与组织活动,借助市场力量,实现创业团队与市场的直接对接。
四
形成联动对接、优势互补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
通过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创新创业大赛、社会实践等方式,不断拓展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学校每年立项建设1100余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0余项学科竞赛项目,每年参与的学生达9000余名,近3年共有637名本科生获得3847个创新学分,校园内常年活跃的大学生创业团队达到100多个。
2015年首届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武汉大学荣获3项金奖,获金奖数居全国第一;2016年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再摘一枚金奖;2015年第14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武汉大学荣获四项一等奖,总分位列湖北省第一,成功捧得“优胜杯”;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武汉大学摘得四金二银,总分位列全国第四,捧得大赛“优胜杯”,并荣获“全国高校优秀组织单位”;2016年“英特尔杯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摘得“英特尔杯”;2016年DJI无人机开发者国际大赛,获全球第三。
近年来,武汉大学一批创业团队和个人崭露头角,在湖北省及全国具有影响。如计算机学院弘毅班学生、1992年出生的谢梦非,大三已经修完了全部学分,独立设计了“武大助手”、“武大树洞”等一系列很火的应用、插件。再如“大山里的魔法教室”公益项目,获得第一届全国公益创业大赛金奖、第一届清华北极光公益创业大赛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