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北京大学
△北大校友“一八九八”咖啡馆
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
“在大学来讲,要把创业作为学生教育的一部分,这并不是让很多学生都去退学、创业,而是在学校里把创业者应该具备的不怕困难、不怕失败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贯彻在学生教育当中。创新创业对于大学而言,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而不能把创新创业功利化。”
推行创新创业教育做了啥:
北京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力军。
◆ 多举措加强创业教育
一是健全课程体系。打通一级学科或专业类下相近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开设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课程。
二是改革教学方法。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举办专家主题论坛,与大师直接对话。开设“创业大讲堂”线上同步课堂,建设“中国创业慕课”平台,辐射全国创业青年。
三是强化科研支撑。以“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牵引,建设教师科研成果与学生创业项目对接网络平台,为学生创业团队组建、知识产权交易等提供支持。
◆ 多路径搭建创业平台
一是模拟平台。在学生活动中心开辟大学生创客空间、创业模拟沙盘以及创业咖啡角,通过虚拟经营企业,熟悉创业流程,提高创业能力。
二是竞赛平台。举办国际青年科技创业大赛、北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和院系层面的创新创业大赛等。
三是实践平台。建设“数据科学协同创新创业基地”等15家学生发展与协同创新创业基地,推进北大创业训练营、孵化基地建设,完善设施功能,扶持优秀学生企业成长壮大。
四是交流平台。打造“北大清华TMT校友创投联盟”“中关村数字健康产业联盟”等资源共享专区。与美国常春藤盟校联合开展“中国梦·创业梦”北京大学-常春藤盟校创业实践京杭行活动。
◆ 多渠道提供创业保障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成立由校长任主任、校内多家单位参加的创新创业工作委员会,每年召开创新创业工作会议,设立创新创业工作专项资金。
二是推动协同创新。加强与政府、企业、高校及国际组织的合作交流,共建金华信息科技园、包头科技园等。
三是优化管理制度。探索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业,并简化审批程序。
四是完善激励机制。设立创新创业奖励基金和奖学金,奖励创新创业工作贡献突出的个人和单位,并增加评奖评优比例用于表彰创新创业优秀学生。
二、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创新设计工作室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
“从长期来看,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仅仅依赖于脉冲式的活动刺激,更需要对培养方案进行优化重构,开发高质量的课程、专业和学位项目,真正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学生培养的主要环节之中。
只有统筹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才能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推行创新创业教育做了啥:
前不久,迄今全球最大校园创客空间i.Center在清华大学投入使用。清华重点打造了 i.Center 、“创客空间”和“x-lab”,形成“创新-创意-创业”的三创平台。
◆ 创客空间
创客空间是2010年由学生自发创办的学生社团,致力于让更多的师生理解科技与艺术,爱上创新与创造,目前已有团队20余支,人数逾600人。
◆ i.Center
i.Center是由清华基础工业训练中心与校内各院系和校外合作单位联合成立。主要开展工程训练实践、挑战式课程、创新创业系列课程。
◆ x-lab
X-Lab是清华大学新型创意创新创业人才发现和培养的教育平台,简称“三创空间”,于2013年4月25日正式成立。截止2015年5月底,已经有超过1万人次的清华及社会的青年学生参与了X-Lab的各类讲座、比赛、交流、实践活动,600多个来自于清华在校生和校友的项目加入清华x-空间。
◆ 学业评价体系改革
面向全校开设了两个学分的通识课程《创业导引》,邀请了20余位创业名家为学生授课;重点建设了《跨学科系统集成设计挑战》等15门挑战性示范课,围绕当前全球性挑战问题进行课程设计并采用小班授课。
正式推出了学业评价体系改革,变百分制为相对等级制,引导学生弱化对考试成绩过于功利化的追求,将课程选择的着眼点重新定位到真正有益于自身长远发展的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上来。
◆ 全球创新学院
清华携手华盛顿大学和微软公司在美国西雅图创立了全球创新学院(GIX),在已启动的首个双硕士学位项目中也充分融合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由中美双方跨院系设计培养方案,目前已面向全球招生。
三、
浙江大学
△浙大研究生创业素质拓展班结业典礼
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
“我们将打通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课堂进行协同培养,加强第一课堂启发探究式的课程教学,丰富第二课堂以学生社团、学术活动等为载体的校内实践,拓展第三课堂的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强化第四课堂的海外学习、国际交流与联合培养,要求每个学科专业都制定特别的国际化培养计划。”
推行创新创业教育做了啥:
近年来,浙大通过推动学生创新创业,现已形成“创业培训—创业竞赛—创业交流—创业孵化”全过程的创业教育机制,实现了“个人兴趣导向、学校积极扶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链型”创新创业模式。
◆ 设立亚洲首个创业教育博士点
开设《创业教育》《创业与创新基础》《技术创新创业》等课程30余门,开设“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ITP)”辅修专业;设立亚洲首个创业教育博士点,相继培养了10多位创业教育方向的博士生和硕士生。
◆ “蒲公英”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举办“蒲公英”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校友创业大赛、“新尚杯”全国高校大学生创业邀请赛等多个竞赛活动,其中“蒲公英”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累计共有1200余支团队、8200名同学参与,培育了“快的打车”、个推、米趣科技、友谦网络科技等资产规模过亿的优秀创业团队。
◆ “大学生创业导师计划”
通过企业家创业论坛、创业总裁说、企业家结对等方式,实施“大学生创业导师计划”,邀请200余位知名企业家、投资人、行业专家等担任创业导师,累计培养学生1000余名。
◆ 创新创业实战平台
成立义乌创业育成中心、浙江大学科技创业实验园等创业基地,围绕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对接。
创建紫金创业元空间。首批30余个创业团队已入驻。设立各类创业孵化基金、“新东方”创业奖学金等300余万元,举办“资本相亲会”等活动,协助优质创业项目与资本对接,在校生创业团队获得2.3亿元风险投资。
四、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务、团委、学工、商学院等多个部门,牵涉多个校领导分工。如何在体制机制上有效整合校内资源、聚合校外资源,形成相互有效支撑、分工协作的机制,对于推动改革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
推行创新创业教育做了啥:
上海交通大学建立了“一体两翼”的创业教育模式,即以创业学院为“主体”,以面上覆盖和点上突破为“两翼”,不断推动学校创业教育发展。
◆ 设置“科技创新”等课程
在各本科专业培养计划中设置“科技创新”等课程,连续开设28期面向全校本科生的PRP(本科生研究计划)。本科生“形势与政策”必修课每学期开设2个课时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专题,覆盖全校大一大二所有专业本科生。
◆ 创业学院
2010年成立创业学院,开设创业领导力、创业机会识别、风险投资与创业等11门课程,共计16学分。
各学院与创业学院打通培养计划和课程平台,便于学生修读创业教育相关课程。每年举办16期创新与创业大讲堂,邀请知名企业家和创业校友讲授,选课本科生900多人,同时向研究生开放。
筹建由100位创投导师和100位创业导师组成的师资团队,对学生创业项目进行专业指导。
◆ “离开课堂寝室不离校园创业圈”
明确本科生和研究生可有1至2年时间休学创业,期间可享受学校的创业教育资源和支撑服务,保证“离开课堂寝室不离校园创业圈”。
构建由“创业苗圃(前端)—上海市科技创业基金会等(中端)—各类社会风险投资(后端)”构成的创业生态体系,择优向上海市科技创业基金等推荐学生创业项目。
◆ “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
与闵行区政府、上海地产集团共建“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与地方政府合建10000平方米创业生态园,搭建完整的创业训练平台和成长培养体系,促进项目落地转化。
◆ 创业苗圃基金
筹措建立600万创业苗圃基金,每年支持100多个和互联网相关的轻资产创业项目,为近100个创业团队(项目)每个提供5000—20000元资金支持。
创建800多平方米的“全球创业创新实验室”,融合创业诊断、创业模拟、创业研究和创业苗圃“3+1”功能为一体。
建设近百家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支持学生运用实验室创新成果进行创业孵化。
◆ 创业计划大赛
连续16年举办创业计划大赛,每年参赛团队50多支、覆盖学生近5000人。与地方政府合作举办分领域创业大赛等赛事活动,连续7年举办“海峡杯”两岸大学生创业计划邀请赛。
联合深圳证券交易所每年举办为期8个月的创业训练营。
通过学校主页、新闻网、官方微博、微信等平台,定期推送创业校友及在校生创业典型案例。
五、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
“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拓宽学生国际视野。”
推行创新创业教育做了啥:
复旦大学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作为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
◆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坚持每年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大学生创业导论”等若干门课程。目前,每学年开设11个平行班的生涯教育课程(累计达396学时),授课人数全年近600人。
◆ 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一是加快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建设,开放实验室和公共实验平台等;
二是依托与地方政府、大型企业建立的合作关系,拓展了一批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和创业训练基地;
三是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我校曾四次获得团体第一名;
四是配合“国家创新创业计划”的推行,实施了“本科生实验实践资助计划”。
◆ 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
一是积极加强创新创业学生社团、创业研习班的建设;
二是举办复旦大学“聚劲杯”创业大赛,“复旦之星”创业大赛;
三是成立学生创业俱乐部、创新创业实战营等,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
◆ 提高创业就业指导服务水平
针对具有创业需求的学生群体,我们重点加强对创业项目的扶持与孵化。充分利用大学生科技创业天使基金、复旦科技园等资源,为学生创业团队提供知识产权、法务咨询、投融资及市场拓展等各类服务平台。
目前,学校已帮助指导474个学生团队开展创业活动,成功孵化127家大学生创业企业。
欢迎关注“Sooc瘦课网”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创新创业教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