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作为教育强国的基础和高等教育的起点,本科教育是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重要一环,也是奠定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和人格基调的关键一站。
只有发展好本科教育,才可能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因此,本科教育承载着走向未来和一流的双重使命。
一、
以本为本是时代要求
近千年的大学发展史告诉我们,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世界一流大学无不是将本科教育放在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将培养一流本科生作为坚定目标和不懈追求。
近年来,世界一流大学主动适应信息技术与认知科学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变化,更加重视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如:
哈佛大学自2018年起实行新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更加强调本科生的通识教育;
斯坦福大学提出了“2025计划”,进一步探索开环大学、轴翻转(将“先知识后能力”反转为“先能力后知识”)等未来本科教育模式。
可见,全球形成了重视本科教育的共识,正共同迎接教育变革。
一是新的通识教育理念正在兴起。这种通识教育更加强调传授宽厚的知识、锻炼卓越的能力、培育全面的素质、塑造健全的人格,同时要求知识的广度和学习的深度、跨学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引学生既要学会开放协作,又要善于自我突破。
二是开环教育体系正颠覆传统培养模式。这种体系使大学教育更加开放,在时间上突破入学年龄和就读年限的限制,在培养方案上突破整齐划一设置课程等限制,形成了内外教育教学资源充分链接共享的格局。
三是翻转课堂等方式正引发教学革命。教与学的形态不断被重塑,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探究式、个性化、参与式教学等形式被迅速推广,师生互动更加普遍,教育结构、教学单位得以重构,个性化培养、学生技能需求的精确对接成为可能。
围绕上述变革需求,高校需要尽快形成匹配一流本科教育的培养模式、教学方法、资源体系和办学空间。
首先,要推动培养模式改革。高校应不局限于培养特定学科的专业人才,需要更加注重通识教育,更加注重与经济社会协同育人,更加注重能力、素质、人格培养,推动“通”“专”融合、“通”“跨”融合成为主流。
其次,要推动教学方法创新。高校应以新的教学思想和技术手段深度改造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让师生成为学习和探究的共同体,大力推行开放式、个性化的在线教育和体验教学,倡导基于项目的本科生研究性学习。
再次,要推动资源体系开放。高校应推动教育教学资源由封闭转向共享,开拓本科生的国际化视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服务面向,形成全球流动的格局。
最后,要推动办学空间拓展。高校应不断提升本科对外教育水平,加速教育教学活动场所的全球移动和线上“迁移”,通过信息网络的放大作用及认知技术的增强作用,进一步扩展传统办学空间、打造新型学习空间,实现多次数、多地点学习和不同群体的共同学习。
二、
教育思想需要更加解放
发展一流的本科教育教学需要解放思想,进一步创新工作思维,以更高的本科教育质量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一要有整体思维,必须系统审视、总体把握人才培养的结构与体系,改变本科教育条块分割、单兵作战现象,积极运用系统方法,加快构建学科、教学、教材、管理、思想政治等五个子体系。
二要有开放思维,必须以发展视角把握人才培养的规律,敢于摆脱教育教学的路径依赖,积极运用求变方法,进一步推进国际培养、开放办学等,实现本科教育的模式创新与跨越发展。
三要有卓越思维,必须高标定位,以一流标准把握人才培养的要求与方案,勇于参与全球本科教育竞争,积极运用求优方法,将本科培养方案做得更优,将本科培养专业做得更强,将本科培养特色做得更鲜明。
四要有实践思维,必须及时调研本科教育教学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以教育实践来验证教育理念,善于发现、甄别本科人才培养中的共性与个性问题,从校情出发探索符合本校特点的一流本科教育体系。
因此,要着眼本科教育的目标、需求和问题,对标世界一流大学本科教育,进一步落实院系主体责任,发挥院系在本科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提供一流保障,加快构建开环整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坚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标准。要重构人才培养标准和方法,培育符合时代精神气质和能力素质要求的优秀人才。要推动知识、能力、素质与人格的有机结合,将人格塑造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是坚持“整合培养、系统推进”的路径。要创新全员育人的培养模式,推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交叉培养、思政教育深度融合。要构建全过程的教育生态圈,加强课堂教学、校内实践、社会实习、海外交流等协同培养。要打造全方位的教学新体验,推进课堂教育、慕课教学、移动学习、网络平台创新互动。
三是坚持“内外联动、开环发展”的模式。要促进本科教育前端开环,进一步积极应对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生源遴选机制,共享学科资源和校内创新平台,提升管理支持效能。
要促进本科教育内部开环,完善生态系统,确保更充分的资源保障、更灵活的选课制度,进一步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突出个性化、小众化培养。
要促进本科教育后端开环,联合社会实践基地、产学研平台等,充分链接行业产业资源,与合作院校等全球合作伙伴共建教育发展共同体。
三、
打造一流育人生态
本科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师生等多类主体、学科等多组要素、培养等多个环节、教室等多种资源。
发展一流本科教育的核心要义就是要打造最有利于培养本科人才的一流生态,通过体系化的布局,让各类教育教学主体、要素、环节和资源高度匹配本科生的成长需求,最大化地发挥育人功效,实现学科与专业、教学与育人、教师与教学、资源与保障四组关系的密切协同。
一是提升一流学科对一流专业的引领性。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统一体。要控制专业总量,优化现有专业,推动学科内的专业整合发展,鼓励同专业学生差异化发展。
要结合学科评估等情况探索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布局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战略新兴专业、交叉复合专业,积极设置前沿和紧缺本科专业。
要及时将学科建设的优势转化为课程提质、教师赋能、教材升级、教法改进的有效资源,以学科的交叉会聚推动“通”“专”“跨”的培养模式,通过建设海外学科伙伴来带动国际化培养方式,让学科育人蔚然成风。
二是提升本科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要求的适应性。在生源质量上,要树立全面的招生质量观,将高校办学优势转化为招生优势,进一步完善招生工作体系和队伍;对接新高考改革,优化各类招生计划,做好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有效衔接。
在培养模式上,要建设一流学习社区,强化体育、艺术教育,突出养成教育和生活德育,深化“双创”教育;
注重多元融合和个性化培养结合,不断强化分类别拔尖培养、跨专业交叉学习等形式。
在课程建设上,要充分认识课程在人才培养的基本载体地位,突出质量核心,完善课程内容、运行、考核等标准,建立健全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等制度,重构高质量通识课程,推进课程提质增效;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教与学、教与研协同的新机制。
在生涯指导上,要围绕海外升学深造、国家重点单位就业、国际组织实习任职、中央部委和各省市选调生等重点方面,加强学生就业、深造等领域的资源整合和部门联动,分行业、分地区推进前瞻布局、前移指导、前置对接,做好后续追踪、后续关怀、后续支持。
三是提升人才队伍对教育教学的主体性。教师是育人主体,一流本科教育必须充分发挥教师投身教育教学的主动意识与主体作用。
要激发教师的教育教学热情,重塑教育教学生态,营造尊师重教氛围,完善教学激励政策和表彰制度,广泛开展混合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多维度考评教学规范、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改革研究等实绩,让教学实绩在聘岗晋升、评奖评优、薪酬体系中充分体现。
要促进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依托教师发展中心等平台,进一步提升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引导教师将学科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
要完善学习评价机制,加强教师对学习方法的研究和科学指导,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要常抓师德师风建设,坚持以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对师德失范行为在职称职务评聘、评奖评优、岗位聘任中实行“一票否决”,引导广大教师充当人才培养“主体”、担当立德树人“主角”、聚焦教育教学“主责”、站好教育事业“主场”,为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提供强大力量。
四是提升资源配置对人才培养的保障性。一流的本科教育离不开多元化的支撑保障条件,必须从创新学习空间、改进质量体系和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加大对本科教育的支持力度。
要打造新型学习空间,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建设线上教学平台,进一步创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营造泛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使教学更加个性化、管理更加精细化、育人更加科学化。
要完善教育教学的质量评价和控制系统,自觉优化教育教学的质量标准,改进“教学-思政”两维和“院系-专业-课程(教师)”多级的本科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健全教学督导机制,强化学科、专业和教学工作评估,完善相应淘汰机制。
要优化教育教学资源配置,加大智慧教室、实验实践教学中心等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支持本科教育教学的政策、资源体系,逐步建立多渠道的教育教学投入机制。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本科生是最具潜力的人才,只有加快发展面向未来的一流本科教育,才能源源不断地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