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以“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为主题,以“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全面系统部署教育工作。
教育公平发展主题鲜明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推动教育公平发展,意味着既要强调公平的目标和结果,又要考虑公平的教育发展方式,将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路径、方式和成效统一起来。
完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政策。统筹安排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是当前城镇化、人口流动背景下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标志。完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政策,要求各地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原则,逐步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完善随迁子女升学政策,推动学生按居住证和学籍参加当地中考。建立完善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申报登记制度,进一步优化、简化办理流程。积极对接相关部门,实现数据共享,实现“零跑腿”办理。
办好特殊教育。切实保障特殊群体平等接受教育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办好特殊教育”。政府工作报告已连续多年表明对特殊教育的重视。各地应加快建立“以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的特殊教育体系,努力为残疾学生提供适宜的教育方式。探索建立适龄残疾儿童就学和监测制度。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确保特教质量全面提升。结合各级教育普及进程,不断扩大残疾人群体接受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机会,推动特殊教育向“两头延伸”。
扩大高校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招生规模。2010年,国家推出高校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后又推出地方专项计划和高校专项计划,逐年增加定向招生数量。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高校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招生规模”。此外,随着全面脱贫目标完成,国家专项计划实施区域的贫困县,脱贫后仍可继续享受国家专项计划政策,这将进一步畅通经济困难家庭学生纵向流动渠道。今年高考时间推迟,各地各校应稳妥做实做细扩招工作。
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针对当前民办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要进一步健全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制度,突出民办教育公益性。义务教育阶段,要通过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等措施,巩固公办学校为主格局。非义务教育阶段,鼓励社会力量多种形式办学,引导民办学校完善治理、规范办学、突出特色、提高质量。稳妥推动民办义务教育“公参民”办学行为,营造良好教育生态。推动建立民办教育、在线教育等领域“信用评价+负面清单”政策和机制。
特殊时期特殊举措
目前,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向好,学生返校复课、恢复教育秩序已提上议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有序组织中小学教育和中高考工作”等举措,统筹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发展工作。
有序组织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各地各校要严格按照教育部“三不”开学标准,有序推进开学。学校要细化、实化防控工作方案和应急处置预案,落实“一严二清三防四控”应对举措,筑牢疫情防控屏障。返校复课后,学校应采取小班教学、错峰用餐、加大间距等措施避免聚集。学校应做好线上线下教学有机衔接,全面评估学生居家学习效果,深入研究学情、教情,保质保量完成本学期教学任务,同时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和援助工作。
稳妥做好中高考工作。疫情防控常态下,做好中考、高考工作,任务繁重,意义重大,要确保中高考平稳、顺利进行。2020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达1071万,据估算,参加中考人数接近1400万。中高考涉及广大考生和家庭切身利益,必须稳妥有序地做好各项工作。在命题方面,应以立德树人为鲜明导向,充分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要求,着力加强关键能力考查。在考试组织方面,加强防疫措施,加强考试组织管理,加强应急准备。进入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应稳妥安排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有关高校应科学稳妥安排艺术类、体育类专业招生考试,各省份要统一组织好高职分类招生考试。各地教育部门要协调卫生健康部门,稳妥有序安排做好中高考体检。各地高校要统筹招生录取和秋季开学工作。
安置874万名高校毕业生就业。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受疫情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难度加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促进市场化社会化就业,高校和属地政府都要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各地各高校应细化落实国家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尽可能扩大就业渠道,挖掘教育系统内部消化潜力,增加中小学教师招聘、扩大招收研究生等吸纳渠道。对于招聘大学毕业生的企业,应给予税收优惠等配套措施,扩大用工需求。对于面向第三产业和制造业领域专业学生,应及时开展面向其他行业的就业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制定更加倾斜的政策,引导学生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对毕业生做好就业服务及心理辅导工作。
帮助民办幼儿园纾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帮助民办幼儿园纾困”。这一措施不仅体现了对民办幼儿园的政策扶持,而且事关学前教育发展总体目标的实现。各地应高度关注民办幼儿园在疫情期间面临的问题,出台有针对性的措施。对民办园实施企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缴费减免。各地可对于租用国有、集体场地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减免房租。通过提前发放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生均补助、额外发放临时性补贴等措施,帮助民办园保教师工资、保正常运转。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内在要求,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和县城学校建设。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特别是县城中小学“大班额”现象严重。针对这种现状,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县城学校建设”。这就要求各地要优化教育规划布局和学校布局规划,根据经济发展、人口变化和教育基础情况,动态调整县城学校布局规划,加强县城学校建设,增加各学段教育供给。特别是针对县城学校资源紧缺、供给不足问题,要科学合理布局县城学校数量、结构,加快推进县城新建和改扩建学校特别是普通高中,缓解城区学位紧缺的压力,消除“大班额”。对于乡村教育而言,重点是加强“两类”学校建设。乡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重点是改善宿舍、食堂、洗浴条件,增配生活教师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解决上下学校车问题。改善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大力培养全科教师,发展幼小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质量。
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学前教育的最大短板在于普惠性幼儿园资源总体不足。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把“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摆在突出位置,旨在实现到2020年全国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的目标。因此,各地应多渠道扩大公办资源,加快出台公办园生均财政拨款或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动态提高拨款水平;各地应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完善普惠性民办园补助标准和扶持政策;教育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完成城镇小区配套园治理全面整改,建立并完善规范治理的长效机制。
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支持中西部高校发展。加快“双一流”建设,是国家重大战略。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把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作为基础任务,加快打造结构优化、满足需求的研究生教育,更好地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功能。高校要发挥好基础研究主力军、技术突破策源地作用,巩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要阵地,产出引领性、原创性成果。高校要聚焦学科、专业建设,走内涵发展道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建设高水平导师队伍和学科团队。要用好评价指挥棒,坚决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引导和鼓励高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探索构建中国特色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评价体系。
发展职业教育。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资助以训稳岗,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要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做好新一轮高职院校扩招工作,除继续在中职生源和“四类人员”(社会在职人员、农民工、退伍军人、下岗职工)中挖潜外,适当扩大有接受高职教育意愿的产业职工招生比例。此外,高职院校还可适当拓展职业培训功能,依托院校所在地企业开展职业培训,为产业一线输送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办好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类型多样、形式灵活等优势,能够较好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对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作用巨大。各地应加快建立教育统筹管理体制,完善质量保障机制。要引导各类院校探索“多口径、多渠道、多对象”的办学举措,务实高效地开展面向重点人群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加快发展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办好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推进农民工“求学圆梦行动”深入实施。同时,要推动开放大学改革、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稳定教育投入是最大保障
关于教育保障,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定教育投入,优化投入结构,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让教育资源惠及所有家庭和孩子,让他们有更光明未来”。教育投入是重要保障,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2012年至2018年,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连续7年保持在4%以上,有力推动了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从国家层面来看,要稳定教育投入,确保“4%”的硬指标。地方政府要确保“一个‘不低于’、两个‘只增不减’”,落实财政教育支出责任。要进一步明确教育领域政府间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进一步完善教育转移支付制度,增强地方财政保障教育发展的能力。教育投入更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各地要优先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要将教育经费新增部分主要用于教育经费支出中的人员部分,并建立与本地公务员津补贴同幅度、同标准增长的联动机制,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本地公务员工资收入水平。要按照“保基本民生、保基层运转”的原则,科学规划教育经费支出,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把学校运转、教师工资、规划内的学校建设等基本性保障支出落实好,把2020年须完成的教育改革发展目标完成好。要加强对教育经费支出进度、项目实施、绩效情况的跟踪督促,确保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所有家庭和孩子。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让教育资源惠及所有家庭和孩子,让他们有更光明未来”。这充分表明了教育投入的明确导向,也是我们做好教育工作的价值取向。当前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就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各地及其教育部门要真正落实“一个都不能少”的要求,保基本、兜底线,稳步提升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教育基本公共服务能力。针对全国52个未摘帽贫困县,要加强精准施策,按照控辍保学突出“实”、职业教育突出“强”、教师队伍突出“补”、学生资助突出“准”等要求,确保教育脱贫攻坚工作扎实推进,让贫困地区孩子拥有更加光明的未来。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2020年6月4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