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南华大学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观点与方法,通过优化组织支撑、资源保障、制度引导“三维一体”环境系统,建构创意培养、创新实践、创业孵化“三创融合”教育体系,打造高校、政府部门、社会“三方协同”育人共同体,构建了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三三三”生态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了催生动力、激发活力、凝聚合力和提高效能的积极作用,具有示范性和推广应用价值。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生态系统工程,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也与系统外部环境进行着物质信息的更新与交换。但过往地方高校长期存在对创新创业诸要素系统化整合不足、教学体系与现实需求脱节的问题,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未能真正发挥应有作用。因而,以系统化视角重新审视创新创业教育,系统整合创新创业教育诸要素和资源,构建形成共建、共享、共赢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已成为当前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自2007年以来,南华大学紧跟时代步伐,坚持解放思想、更新理念,致力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激发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热情,营造崇尚创新创业氛围,努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在省内高校率先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制定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和保障措施,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建构创新创业教育“三三三”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从结构上看,包括核心圈层和外围圈层,核心圈层是内核层,要素聚集在学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内生动力源。外围圈层是社会环境层级,包括政府部门和社会等外部领域。两者通过信息传递、物质循环和资源转换,充分发挥“聚合”效应。从组分上看,由“三维一体”环境系统、“三创融合”教育体系和“三方协同”育人共同体组成,彼此交互联通、协同发展。通过建构该系统,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
优化组织支撑、资源保障、制度引导
“三维一体”环境系统
多年来,南华大学通过建立组织支撑、资源保障、制度引导“三维一体”的环境系统,营造崇尚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催生创新创业教育动力。
一是调整组织运行结构。设立创新创业学院,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将金工实训中心等4个中心并入创新创业学院,统筹创新创业资源,系统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二是加大资源投入力度。从师资、资金、场地等方面发力,切实保障改革顺利进行。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引进创业导师,支持教师离岗参与成果转化和创业;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每年投入1000万元,并设立创新创业专项奖学金;加强场地保障,校内建成1.2万平方米可容纳60个创新创业团队的创新训练中心和大学生创业园,校外建设长沙创新研究院、诸暨创新研究院、上虞创新研究院和东莞协同创新研究院。
三是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坚持“三纳入”: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二级管理和领导班子年度考核指标体系、教师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体系、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坚持“三激励”:激励学生辅修课程和专业,为创业学生转入专业开设绿色通道;激励创业实践,实行弹性学制,创业学生可多延长两年;激励成果产出,创新创业成果可替代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在评先评优、研究生推免中予以认定加分。
构建创意培养、创新实践、创业孵化
“三创融合”教育体系
南华大学通过实施创意培养、创新实践、创业孵化“三创融合”的教育活动,激发创新创业教育活力,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一是拓展创意培养渠道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面向所有学生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新生研讨课、专业导论课;鼓励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创意、创新、创业能力,挖掘课程蕴含的创新创业资源;以创新创业社团为载体,通过开展讲座、沙龙等活动,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意思维;每年举办百余场“大学生创意节”“创意讲座”等创意培养活动。
二是搭建创新实践平台
打造工、医、文三大公共实验平台,面向学生开放共享,做实开放性实验、创新创业竞赛、创新训练项目和科研项目;成立导师工作室,推行导师制,鼓励教师吸纳学生参与科研;设立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和科研项目;每年遴选和培育50个创新团队入驻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开展创意设计、科技研发、科技竞赛等创新实践活动;举办“互联网+”“挑战杯”等品牌赛事,鼓励有创意的学生参与,确保每个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1项创新实践活动、1项赛事,做到全覆盖。
三是强化创业孵化服务
创业园每年重点支持科技创新类、互联网+创业类、文化创意类等50个创业项目入园孵化;组建专业服务团队,开展跟踪服务,提供工商注册等一站式服务;指导创业学生申请贷款和各类补贴,每年服务2000余人次。
打造高校、政府部门、社会
“三方协同”育人共同体
通过学校、政府部门和社会的共同参与,构建“三方协同”育人共同体,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合力。
一是共建校地协同创新平台。通过政府部门搭台、产业出题、政产学研用联动等形式,与长沙市、浙江省诸暨市、绍兴市上虞区、东莞桥头镇签署校地产学研用合作协议,建设校地协同创新平台,打造成学校人才培养基地、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实践与就业基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窗口。
二是拓展医教协同育人平台。将长沙市中心医院和衡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划转为直属型附属医院,直属型附属医院增至6所,着力提高医学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
三是构建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建设校企创新基地347个;引进校友企业参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设立天使投资基金500万元,聘请校友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担任创新创业导师,建立多层面创业导师人才库,指导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
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学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明显提升,11人入选“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6人入选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库;学生创新创业素养明显增强,在“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创新创业类比赛中屡获佳绩,2014—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竞赛评估结果(本科),学校排名全国第145位,成功孵化企业47家;创新创业教育影响力不断增强,获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团组织、省政府部门领导等各级领导对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东北农业大学、长春师范大学等20多所高校来校调研学习,《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湖南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对学校创新创业进行了多角度报道,2019年,“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三三三’生态系统建构与实践”获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南华大学副校长 刘升学,南华大学机关党委书记 彭仲生,南华大学团委书记 李海洋,南华大学高教所主任 罗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