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英国高校就业创业教育起步较早,逐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就业创业教育体系,学习和研究其成功经验,对推进我国高校就业创业教育工作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01、英国高校就业服务和创业教育的机构
英国现有130余所大学,其规模大小不一,分布在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个别大学规模较大,例如,爱丁堡大学约有37000余名学生。在众多大学和学院中,约有130所就业指导中心,其规模根据学校的规模而有所不同,规模较小的学校,其就业指导中心仅有2-3名员工。据介绍,英国平均每所大学的就业工作人员大约有10-20人,每人肩负不同的职责,其角色与职能随时代的变迁而有所转变。
英国高校传统的就业指导中心主要包括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及就业咨询服务团队、就业信息收集团队、用人单位联络团队三个部门和职责分工(见图1)。
图1:英国传统指导中心结构图
随着就业工作的复杂化和学生人数的增多,在原有传统结构的基础上,英国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增设了两个助理职位,职能部门也进一步细化(见图2)。
图2:英国现代指导中心结构图
当前,英国高校根据用人单位倾向于录用有一定工作经验毕业生的情况,通过教学实践、带薪实习、社会兼职、志愿服务、学生活动等多种形式和途径,丰富学生工作经验,提升就业能力和竞争力。相对于传统的单独组建顾问团队,英国高校就业咨询顾问在较为固定的办公地点开展工作。现在,英国高校多将顾问团队分散和融入到工程、人文与社会科学等不同的院系开展工作。相较于以往工作模式,现有的模式与专业、学科、学院结合更为紧密。
同时,由于国际学生人数剧增,英国高校还专门为他们提供就业指导服务。据介绍,诺丁汉大学和里丁大学国际学生人数分别占学生总人数的25%和20%左右,其中,中国留学生是最大的国际学生群体,这样的数据对英国其他高校普遍适用。英国高校专门针对国际学生开展的就业指导服务既包含在英国本土就业的服务,也包含帮助他们回国就业的服务。英国各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也存在差异,有的是作为独立部门而运作,有些则是融入学生管理服务工作部门。
英国高校职业服务网络,以“英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咨询服务联盟”为主要形式,采用学院会员制,即高等院校加入联盟,从事就业服务工作的人员退休后,也可申请加入联盟。联盟负责统计和提供就业信息、国际劳动力市场调研信息等信息,其会员既包含英国本土院校及人士,也包含国际院校及人士。
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大学内部组织机构。英国高校大学内部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一般包括大学科技园 、孵化中心、创业协会、创业中心企业及各类创业俱乐部等。如拉夫堡大学的商业孵化器就对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开放图书馆、提供实验室等。二是大学外部支持机构。英国高校大学外部的支持机构,一般有全国大学生创业委员会(NCGE)、全国创业教育中心(NCEE)、全国高校企业家协会(NAC-UE)、英国创业教育者机构(EE-UK)、高等教育学院(HEA)等。以上这些机构较好地保证了英国创业教育的顺利发展。
02、英国高校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特点
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贯穿就业创业教育全过程
英国高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体现于学生教育管理的全过程。特别是在英国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就业质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社会声誉与招生人数,进而影响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各高校均把就业率视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就业服务部门将学生视为“顾客”,尽量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方面的服务,满足学生个性化的职业发展需求。英国高校除了专业化的创业教育课程外,还将传统专业课程与创业教育相结合。
以里丁大学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为例,其工作内容既包括就业网站维护、就业岗位信息发布、雇主联络等就业信息服务,也包括职业指导、生涯咨询、培训团辅等生涯教育服务,还提供工作签证、就业法律、个人税收等方面的咨询服务,服务对象既包括在校学生也包括离校毕业生,甚至本校员工,对海外学生、残疾学生等特殊人群也有特别的支持举措。服务方式既有一对一咨询指导,也有团体工作坊;既有网络平台,也有实体中心;既有校园文化活动,也有系统培训课程。中心在学校的年度就业展上,除为参展单位提供展台之外,还在现场设有简历门诊(CV Clinic)、里丁升学指导室(The Reading Postgraduate Sdudy Room)、实践实习能力认证(RED Aword)、职业定位咨询(Rade My Placement)、法律咨询等展台,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现场服务。同时,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特许公共财务与会计协会(CIPFA)等专业行业协会和职业资质认证机构,也会设立展区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咨询。
2.强调部门协同,构建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
英国高校内部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系统由学校学生事务中心、就业指导中心、企业孵化中心、学生导师等共同组成。学生事务中心是统筹学生福利、心理咨询、就业指导、住宿监管等关系学生生活质量、切身利益和个人发展的部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通过各种形式的讲座、辅导、工作坊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络,并为学生导师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企业孵化中心为学生创业搭建服务、咨询、技术、实践等平台;个人导师为学生学业学习提供辅导,同时也成为开展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重要力量;各学院和研究机构通过与企业共建学科,加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重视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如里丁大学亨利商学院与华普永道共建会计本科学位课程,并为学生提供在校期间带薪实习的机会。高校各部门相互配合、协同工作,使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工作有机融入教学、科研、实践和学生管理事务中。
以里丁大学RED Award计划为例,该奖项是为引导鼓励学生提高综合能力、积累实习实践经验而设立的学分奖励计划,学生参加学业以外50个小时的课外活动,包括技能培训、志愿服务、兼职实习、带薪工作等。该奖项由学校设立,就业指导中心负责认证,学校各部门、学联、学生导师等均对此高度认可并积极参与,使得这一奖项的引导、激励、促进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3.注重师资建设,提升专业化指导教育能力
英国高校就业创业指导部门一般都具备专门的网站和办公服务场所,聘请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人员担任咨询师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职业咨询或团体辅导,职业顾问通常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学科背景,并有在大型企业和相关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经历;信息职员则具有一定的图书馆工作经历或学科背景,能胜任就业信息服务和资料整理出版工作。如里丁大学学生就业中心有专职工作人员十余人,同时还经常邀请资深的企业人士到学校为学生开展讲座、辅导,帮助学生了解行业、企业、职业信息。为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与学课程教育模式的健康发展,英国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专门为教师设立了教与学优异基金。
同时,类似如国家学生就业服务协会 (NASES)等专业的社会机构也为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和信息支持。他们作为“第三方”对就业创业市场的调查研究、分析研判,对于高校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就业创业指导等工作都有着比较强的参考价值。
4.全员覆盖有限,教育指导的层次性不足
英国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作风严谨,遵章办事,服务流程规范清晰,通过强大的在线服务系统,确保了服务指导质量,且非常重视学生的反馈意见。同时,也基本建立了一体化的就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立了多元化的就业创业教育课程实施和学习模式以及评价体系。但相对于国内高校就业创业指导体系与运行机制而言,在工作的覆盖面上,英国高校还比较有限,笔者走访的牛津大学、布莱顿大学、里丁大学等高校比较具有代表性。和其他学生事务性工作一样,英国高校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服务的方式主要是以学生个人意愿为主导。另外,学校提供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和校园活动资源,供学生自主选择,没有全校统一学生必须修习的就业课程。在受众方面,如里丁大学对学生创业的指导和支持还非常有限,学生创业课程也仅限于亨利商学院等少部分学院。同时,由于学院一级学生管理机构和专职人员的缺失,导致缺乏国内高校自上而下的组织动员体系。相对而言,英国高校在全员覆盖、全程服务方面具有明显的不足。
03、英国高校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启示
笔者建议,我们既要有世界眼光、顶层设计,拓展视野,也要有中国情怀,因地制宜、据实而为,更要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把握新常态。以“世界眼光、中国情怀、时代特征”的视角思考如何推进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工作。
1.更新教育理念,着眼培养学生就业创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面对高等教育改革要求、就业创业政策变化、人力资源市场需要、服务对象诉求不同等情况,高校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工作者需要改变视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为行政性、临时性、事务性工作的观念,努力建立与学生职业发展愿望、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市场变化需要相结合的教育体系。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经济运行模式的不断转型,结构不断优化,产业不断升级,职业种类和职业结构也在发生快速变化。人才流动已成为必然,“从一而终”的职业时代已经结束,随之而来是职业的相对频繁变更和就业的经常性流动。在这种形势下,以“高水平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教育理念,已不能完成适应市场变化和学生职业变更的需求,只有具备较高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的人,才能够在变化的职业市场和创业过程中取得成功。高校教育者应该将“生涯发展”的理念贯穿教学管理和育人工作的始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和即将面临的职业变更问题,把大学的育人目标定位在学生更远的人生长河里,在教授学生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发展潜能的挖掘,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坚持学生为本,完善全员全过程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高校工作者要进一步树立“以生为本”和“为学生的未来负责”的工作理念,把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作为“民心工程”和“良心工程”,作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具体举措,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认真贯彻各项就业创业政策。就业创业指导教育工作的重心需要进一步下移,强化学院在就业创业指导教育工作一线的作用,健全“市场调控,学校统筹,学院为主”的工作机制,定期开展就业创业指导教育工作专项考核,建立评价激励机制。理顺就业创业服务工作机制,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强化业务培训力度。着力建设生涯发展教育平台、就业能力提升平台、创业孵化实践平台、供需信息交互平台、人才市场推介平台和事务管理服务平台,构建全员化、全过程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同时,高校要改进工作方法,加强管理的精细化程度,规范各项工作的流程,采取一定措施确保按照流程处理事务。明确岗位职责,公开服务标准,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和建议。对于相对固定的服务项目,及早准备、尽早安排,减少突然动议、临时安排。继续做好信息化建设,对培训、宣讲、招聘等活动,采取网络预约方式,提前宣传,便于掌握学生参与情况。加强信息化手段和网络媒体平台建设,建立健全数字化管理系统,做好高校校院两级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运营和联动,构建信息化、专业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3.结合市场需求,构建就业创业教育课程实践体系
高校要进一步结合市场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建立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对接机制,超前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相关专业设置和培养计划,提高专业的抗风险能力。建立专业的评估和“优胜劣汰”机制,并对人才培养目标做必要动态调整,强化专业在同类院校、同类专业中的区分度。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可迁移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情商、道德水平、身心素质和人文修养等综合素养,帮助他们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定期开展系统调研,形成“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评价白皮书”,促进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良性互动。坚持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国家创业教育总体目标为指导,对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进行顶层设计,把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目标嵌入整体课程体系之中。重视教育实践环节,发挥实践育人功效,构建就业创业实践教学体系,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同时,要发挥学生组织的活动优势,开展职业技能竞赛、职业生涯规划、求职面试技能提升、创新创业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厚氛围,扩大活动参与面和参与质量,提升学生应对职场竞争和创新创业的能力。
4.加强师资建设,提高就业创业专业化指导水平
高校需要培育一支既有专业学术知识,又有就业创业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高校应该处理好“普遍化指导”与“个性化辅导”的关系,鼓励现有教师,尤其是专职辅导员向着就业创业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创业)指导师、生涯咨询师和生涯教练等职业发展方向发展能力、提升自我。培养专业的“职业(创业)指导师”“生涯咨询师”队伍,建设“职业生涯辅导室”,创造条件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加强职业发展和就业创业指导方面的师资培训和到地方(企业)交流实践的力度,提高教学服务质量。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与职业发展、创新创业相关的学术研讨活动。积极引进社会资源,组建校外“职业发展(创业)导师团”,发挥优秀企业家、教育工作者和杰出校友的示范作用,提供宝贵的就业创业经验,引导学生树立职业发展和创新创业的理念,帮助学生认知自我,了解产业、行业和职业特征及发展趋势,减少非理性期待。
5.注重分类分层,增强就业创业差异化指导效果
高校在深化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工作时,要充分掌握学生需求的分类分层规律,遵循人才培养目标和理念的差异,从而提供差异化、精细化、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创业教育的核心任务在于以创业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其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商界精英和企业家,还在于帮助学生转变观念、提升素质,了解社会、参与竞争。针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高校应创造条件,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建立“大学生创意创业孵化基地”,整合校内外创业教育资源,开设创业课程,为学生创业者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坚实的保障。办好创业计划大赛,选拔优秀创业团队和项目进行支持和培育,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鼓励学生在创业实践中积累未来参与社会竞争的资本,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目的,并对学生长远的人生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关注困难群体,努力帮助其减少职业发展障碍。女大学生、经济困难学生、身体残疾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市场需求不足的冷门专业学生和离校未就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会面临更多的困难,需要高校特别的关注和实际的帮扶。在针对他们的职业生涯辅导中,要突出“人文关怀”,帮助他们突破内在障碍,树立自信,挖掘潜能,勇敢面对未来。具体帮扶中,可以采取建立求职基金、发放求职补贴、开展公益培训等方式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困境。鼓励他们提高学历层次,考取职业资质,提高就业竞争力,面向基层、面向企业就业,参加政府就业项目和服务项目招考,从而缓解就业压力。要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法律教育和司法援助,帮助他们减少在求职和签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尽可能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方小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