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系统发起科教改革攻坚行动,通过创新学术评价制度,推动科教、产教、校地融合,激发科研活力, 让高校成为创新“策源地”。
小麦“癌症”赤霉病,是威胁世界粮食安全的重大难题。由于致病机理复杂,此前全球都没有有效防治办法。山东农业大学孔令让团队持续攻关20年,找到并克隆了小麦抗赤霉病关键基因Fhb7。这一成果,日前被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作为封面文章发表。
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孔令让说:“学校给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比如说,学校在考核的时候,不是单纯看你发表了几篇文章、有几个课题,而是看你科研研究的潜力。”
基础性研究耗时长,进展慢。如何科学评价和考核相关课题和科研人员?山东农业大学大胆改革,把评价体系从原来的重结果转向重方向、看过程。
山东农业大学校长张宪省表示:“我主要是看你取得了什么进展,真正受到同行的认可、社会的认可,这是最重要的评价标准。”
为此,学校组建高水平学术委员会,并邀请院士和业内权威专家,每年对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向和进度进行评审,确保有价值的研究方向和有能力的科研人员,能得到最大支持。
山东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徐剑波:“我们对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要求和规范,区别对待的最终目的,是希望他们能够得到最好的发挥。”
新的学术评价体系,激发了科研活力,山东农业大学今年以来有三项科研成果被国际顶级杂志发表。创新学术评价方式的同时,山东还大力推动科教、产教、校地融合。日前, 由山东理工大学和科汇公司共同研发的630kW开关磁阻电机,在淄博顺利完成型式试验。这是目前全球单机功率最大的电机。
山东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熊立新介绍说:“原来的时候压力机电机力量比较小,电机是要一直转的,它有一段储能的过程。用了我们这个电机之后,它只有在大劲的时候电机才启动,节能最高能达到60%。”
关键技术得以突破,得益于熊立新的双重身份。他既是山东理工大学教授,同时也是企业技术负责人。山东理工大学这种一人双岗制,让专业教师以科技副总身份入驻企业,通过校企人才、 知识产权以及资源等共享,加速科技成果创新与转化。
山东理工大学科技处处长葛文庆表示:“对老师来说,提高了工程能力;对企业来说,提高了它的创新能力;对学校来讲,对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有一个很大的提升。”
山东理工大学首批31名科技副总目前已经上岗,预计到年底,将有超过300名专业教师入驻企业。在省教育厅的统筹安排下,眼下,围绕激发科研活力的科研管理改革在省内高校已全面展开。
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邓云锋表示:“ 就是要通过改革,来激发我们学校的内生动力,让科研人员能够有旺盛的斗志精力投身我们经济社会发展之中,推动山东向现代化建设强省迈进。”
文章来源:闪电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