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 | 中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要素与基本模式

2020-07-29 09:19:39
分享到:
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得出目前我国高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的基本维度和关键要素,包括目标愿景、培养体系、支撑条件、社会互动、国际拓展等内容。基于此,本研究初步探索构建了适用于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模式,以期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革新建设、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作出贡献。

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内涵与研究现状

创新创业在全球各个国家已经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发展的“发动机”与“助推器”。其功能主要表现为创业活动打破原有经济的均衡并创造新的经济形式、创业行为对增加一个国家的经济财富有明显的作用等。对此,各国积极地在高等教育领域引入创新创业教育,教授创业的知识、思维和技能,以便促进创业型中小企业涌现、拉动经济增长。

 
随着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不断深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力实施,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等政策理念的兴起,创新创业教育在时代语境中被正式提出,并成为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内一直提及的高频词、热点词,同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关键点。然而,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义和内涵在我国学术界存在不同的看法和理解。有学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教育观念和教育形式,广义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开创性精神,是一种素质教育;狭义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开办一家企业的综合能力教育,目的是使学生从就业岗位的谋求者变成就业岗位的创造者。也有学者把创新创业教育看作复合教育,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一种兼顾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并以创业教育为重点,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为受教育者创业奠定良好基础的新型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对此,本文把创新创业教育看作是高校融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专业教育为一体的新型教育形式,是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是针对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人才培养新形势而提出的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教育教学理念。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对策建议、模式架构等方面。在认识理解层面,有学者提出要进一步明确政府、高校和社会的角色定位,以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纵深发展。在模式架构方面,有学者提出要打造核心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融合专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有学者从服务国家战略、深化教育改革、服务学生成才的角度出发,探索形成了“三位一体、三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还有学者提出要构建“纵横有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体系。此外,多数学者还从企业家精神、利益相关者、创业型大学、创业生态系统等视角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综上所述,尽管我国学者致力于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研究,但是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维度和关键要素的把握以及基本模式的探索和构建仍有所欠缺。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追寻和探究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究竟应该怎样更好地开展,挖掘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基本维度和关键要素,进而明确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模式,以求找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要素识别

本文以我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20所示范高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其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相关文本材料进行内容挖掘和维度、要素的识别,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模式,力图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进展和经验进行研究。

 
本研究通过以下途径对这20所示范高校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各高校参与2018国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的申报材料;在CNKI等数据库中以各高校名、创新创业教育为主题或关键词检索文献,筛选、整理出相关文献;在各高校官网收集相关信息;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中查找与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资料,包括新闻、报道、通知、文件等。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上述我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20所示范高校的相关文本材料进行编码和分析,从而识别我国高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的基本维度和关键要素。内容分析法的编码流程主要分为五个阶段:准备阶段有问题提出、文献综述、资料整理等准备工作;第一、二、三阶段为具体的编码操作过程,可依次获得一级编码、二级编码和三级编码;完成阶段可得出最终的研究结论,构建新的理论。一级编码是研究者在对原始文本材料进行初步认知的基础上逐字逐句的“缩编”,用适当的初始概念来精炼地反映文本内容的过程;二级编码是对一级编码的发展,通过深度分析,发现并建立一级编码之间潜在的逻辑关系,将已经提取出的若干初始概念进行“打破”“揉碎”并重新综合提升,使得各个独立的初始概念能紧密联结在一起,形成主概念的过程;三级编码是编码的高级形式,即对二级编码进行高度抽象、概括和总结,最终形成核心概念,不仅包含了所有概念之间的关系,同时包含了其逻辑和脉络条件,有利于发展出理论框架。三级编码完成后,围绕一、二、三级编码所构建的立体网络关系,就是研究的结论。

 
本研究所获文本材料内容各不相同,涉及高校概况、管理运行、课程师资、实践项目等内容,因此无法事先依据经验预测出所有可能存在的关键要素。故本研究在整理、通读文本材料之后,结合研究目的,首先提取出了文本材料中与研究相关的所有初始概念共计105个。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通过对这105个概念内涵的具体解读和分析,剔除掉了与研究目的不符或是内涵过于偏差、空泛和重复的概念,最终剩下87个初始概念,形成一级编码,然后再对这87个一级编码进行整合、归类,得出20个二级编码;最后再对这20个二级编码进行提升、综合,最终形成5个三级编码,分别为目标愿景、培养体系、支撑条件、社会互动、国际拓展。

 
通过以上分析,本研究对我国高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的基本维度和关键要素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便于我们把握其之间的关联性,有利于后续研究的开展以及基本模式的探索构建。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模式

通过对我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20所示范高校的相关文本材料进行编码和分析,本文对我国高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的基本维度和关键要素有了一定的了解。本研究将以此入手,通过以上关键要素,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现实经验,探索构建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模式,以期为未来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

 
目标愿景。根据编码结果可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都需要国家在战略、政策、精神、方案予以目标指导,如“十三五”规划“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等。其次,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所提出的文化价值取向、特色理念、思想文化内容、未来展望等愿景也从意识层面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疏通了道路、给予了帮助,不仅强调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还通过人文精神等引领学生创新创业的价值观,有利于从源头上指导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促进其完善落实。

 
培养体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是学生,目的是为了培养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因此一个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必不可少。本研究的编码结果显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教育的核心部分,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综合性等特征,包括师资、课程、教学、实践、评价、激励等多项内容,旨在从各个方面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主要通过“教”与“学”两个方面入手,对学生的培养内容、课程设置等进行更新,同时对教师的教学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值得一提的是,高校的教务管理也由于一些便于学生创新创业的利好政策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学校将教学方式从课堂讲授转向“翻转课堂”“启发式教学”,并在培养体系中加入了实践实训等内容,充分说明我国高校在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过程中,不只停留在对知识表面的掌握上,而更加注重对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创新创业教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技术层面的输入和输出,而是要全方位提升创新创业人才的综合素质,这意味着未来顶尖的创新创业人才必然有着极强的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此外,实践实训也使得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早收获了一定的外部资源,为其以后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评价体系和奖励机制的设定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支撑条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落实需要各方面条件的支持。一般来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要有相关的管理层参与其中。通过编码可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负责人为校长、副校长等,教务处、学工部、团委等部门也会联动合作,共同保证创新创业教育实现良好运转。由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人员众多、研究范畴较广,因此,正式、规范的运作机制能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化发展,实现教育内外部资源的有效流通和优势互补。此外,本研究编码结果显示,基金、专项等经费的投入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除上述要素之外,高校的特色、示范工作和已经取得的教育成果也为创新创业教育迈上新台阶提供了更多机会、奠定了优良基础。

 
社会互动。随着现今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社会的互动、联系日益紧密。高校、政府、企业联合培养成为了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社会价值,国家也通过许多相关的帮扶政策给予了创新创业教育更多的关注和机会,使之拥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

 
国际拓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注重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精神、能力,还应该高度重视拓宽人才的国际视野。对此,我国部分高校与国外优秀高校开展通力合作,共建了中外创新创业学院和实践平台,大力引进了国外高校先进的课程、教材、竞赛、项目等,不仅有利于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开拓学生的全球视野、促进国际化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还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国高校获取了外部资源,促进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提升。

 
总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多要素的相互作用,结合本研究得出的关键要素结果,以及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现实经验,我们可以探索构建出适用于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模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部分是人才培养,主要包括教学、实践、评价等环节,而进行人才培养的前提是要有积极的目标愿景和必要的基础条件作为支撑。此外,社会互动和国际拓展两方面的因素会对人才培养产生重要影响,培养的结果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予社会和国际相应的反馈。如此,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就有了一个通用的基本模式,并形成一个和谐的、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作者:王雁 张竹 李承霞
本文发表于《中国高等教育》(中文核心期刊)
2019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