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丨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章熙春: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培养“三创型”人才

2020-08-13 09:29:05
分享到:

导    读

8月9日,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赛决赛在华南理工大学举行。作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华南理工大学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华工人的血脉中流淌着创新创业的基因。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彩电三剑客”到互联网时代的“小鹏汽车”,以及从“互联网+”大赛中走出的“有米科技”“荔枝微课”,华南理工大学一直致力于培养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兼备、“三力”(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卓越的“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人才,取得显著成效。

 
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举办之际,一起听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章熙春分析今年大赛新特点,讲述华南理工大学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服务国家战略、引领区域发展”“高等教育路径创新、模式创新”上实现“三个领先”的战略目标与实践。

 
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章熙春
 
 
 

今年大赛新特点

在国内疫情防控常态化、全球疫情发展形势不明朗的背景下,本届大赛的总决赛我们制定了多套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组织方案,目前正在同步推进,最终由组委会根据疫情形势,决定采用哪种方案。
方案一,若总决赛时全球疫情仍然不稳定,线下集体活动仍然有较大风险,我们将采取全线上的方案。

 
方案二,若总决赛时全球疫情不稳定,线下集体活动有一定风险,我们将采取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方案。

 
但是无论哪一种方案,我们充分利用在线直播的方式,全媒体、全平台、全时段,向全球大学生直播总决赛比赛的盛况。

 
本届大赛是首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这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日益迈向国际舞台中央的体现。本届大赛在规划上将原高教主赛道与国际赛道合并,让中国学生和国际学生同场竞技,通过“敢闯会创”这种世界青年的共同语言,以赛结友,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推动我们的大学生在经济全球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发挥创新创业的青春力量。按照今年“更国际”的首要要求,本届大赛有如下特点:

 
第一,进一步提质扩面,联合中央部委直属高校共同确保主赛道的400项国外项目;

 
第二,利用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创新创业联盟、全球青年创新领袖共同体促进会等资源,做大做强国际化,特别是充分发挥港澳台地区教育资源,扩大赛事影响力;

 
第三,提供线上答辩、同声传译等技术保障,设置海外虚拟赛场,确保国际参赛队伍远程参加冠军争夺赛,实现国内外选手同台竞技;

 
第四,举办“智绘未来”世界湾区高等教育峰会等子活动,时空连线共谈高等教育变革、解读世界科技创新态势、共享创新创业理念,激发大学生创新活力,助力大学生成长发展。

华南理工大学的双创教育实践

华南理工大学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持之以恒培养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兼备、“三力”(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卓越的“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人才,取得显著成效。

 
首先,学校积极探索“六位一体”(目标、课程、师资、资源、平台、制度)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模式,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一是确立“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目标融合。二是构建以创新创业实践为驱动的课程体系,实现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课程融合。三是加大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引育力度,实现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师资融合。四是探索建立多方位协同育人模式,实现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资源融合。五是搭建“体验-实训-孵化”全链条的实践平台,实现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平台融合。六是加强建章立制,实现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制度融合。

 
其次,加强创新创业训练和孵化基地建设,强化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能力培养。一是打通教学和科研平台,建设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基地。二是以入选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为契机,加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

 
第三,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有力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据不完全统计,毕业生有80%多留在大湾区,目前有73位校友在70家广东、香港上市公司担任创始人或者实际控制人,其中10多家企业进入2019年中国企业500强。学校面向港澳青年提供覆盖从创新创业教育到创新创业实践环节的政策支撑和服务,推动港澳青年在内地创新创业便利化、常态化。

 
华南理工大学一直以来深深扎根南粤大地,坚持“融入发展促发展”的发展思路,主动服务国家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近年来,学校按照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部署,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坚持“顶天”和“立地”同时并举的科技创新定位,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攻关能力,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支撑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和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贡献更多的“华工智慧”和“华工力量”。

 
科研成果转化上,我们学校一是创新机制体制改革,充分释放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二是紧紧地围绕“新工科”建设目标,学校每年投入近1500万元专项资金大力推进知识产权管理和运营工作,着力培育优势学科高地,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三是不断拓宽技术转化的途径,积极推动优势学科对接国家、地方重点产业需求,重点加强高端装备、新材料、智慧城市、移动通信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一批重大成果直接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四是在大湾区重要枢纽城市布局搭建“五院一园”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五院一园”对学校科研人员进驻示范区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给予场地、专项资金、学生入学指标、专项人才评聘等各方面的优惠支持,加速学校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每年约有一百多项科技成果在示范区落地转化。

 
本文转载自凤凰卫视,原标题《凤凰卫视专访章熙春书记: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培养“三创型”人才》,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