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与课程融合
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理念贯穿到课程设计的全过程。结合专业群特点,突出课程“意识培养+知识普及+体验实践”的教学功能,分门别类地设置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将创新创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创新创业实践中所需要的法律、营销、电子商务、企业管理等相关内容,作为必修通用知识编入创新创业通识课程教材。根据不同专业群,从创新创业知识与专业知识互补的角度出发,搭配适当的选修课建议组合供学生选择,也可根据专业相关性直接提供一定量的选修内容由学生自由搭配,不断开发适合不同学生群体的课程内容与实践案例。
师资与项目融合
积极拓展校内的活动、项目载体,分兴趣、分类型、分方向构建学生的实践项目体系。以社团活动为项目载体,分专业类、兴趣类、实战类等组建创新创业型社团,每个社团相对固定一名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能力激发、兴趣激发、创意激发;以科技创新活动或竞赛为项目载体,每个项目对接一名或若干名指导教师,跨专业组建师生共同参与的项目团队,可采用教师指导、学生合作开发的模式,教师带动学生深入真实项目研究;组建由“专业导师+企业导师+创业导师”组成的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指导师资团队,选拔在各类活动、项目中表现突出,有一定潜质的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指导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实践与体验融合
在实践中加强学生的角色体验、过程体验和环境体验。将社会调研、专业领域信息数据整理、行业发展分析、案例剖析等纳入课程学习内容,使学生定位于社会职业人的身份,在实践活动中梳理出体现专业背景、符合市场需求、适合自身发展实际的专业拓展方向和创新创业方向;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实训室、走入企业,将实践教学与产品研发、课题研究等工作相结合,以提升技术技能水平,夯实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的基础;辅助学生依托专业社会服务平台、专业技能与创新创业竞赛、创业孵化等平台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加强专业实践与创新创业的综合体验,形成“专业技能+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素质拓展”的综合体验链。
平台与资源融合
构建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平台,并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充分整合校内资源,针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结合的需要进行机构改革,成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协调机构;以专业群资源共享的方式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使实训基地进一步发挥优势,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其创新创业教育功能;借助地方办学或行业办学的优势,充分发挥地方政府或行业企业的资源,争取地方政府或行业支持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引导鼓励校内师生团队融入地方特色产业和创意产业发展,促进行业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助推地方和行业的创新创业。
引导与制度融合
跳出专业层面,顶层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创新创业通用能力的培养载体,配套制度引导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互渗透。如在学生的学业管理和学分取得上,可采用学分积累或转换的方式,对学生在科技竞赛、创新创业实践等方面取得的优秀成果进行学分认定和转换,使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学分可累加替换为通识选修课、专业课、第二课堂等课程学分,激发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
形态与文化融合
将组织形态、教学形态、制度形态、空间布局形态等与创新创业教育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学习、生活和实践场所宣传励志成才的典型案例,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在校企合作单位与学生实践实习场所,将企业文化融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创新创业的企业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将流程规范、管理制度、激励制度等制度的学习,作为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精神状态,在专业学习和创新创业活动中形成一种自觉规范;立足校情,结合专业特点,以届制性和延续性的活动为载体,塑造适合本校的创新创业文化生态,彰显文化软环境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来源:高校创新创业平台